在全球AI浪潮席卷之下,存储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密集期。2025年,美国闪存峰会、全球闪存峰会、中国存储大会分别抛出了各自的“技术硬币”,关键词众多,足以折射出一组清晰的未来图景。而我基于自身浅薄的认知尝试掀起拼图的一角,如CXL、HBM、HBF、混合键合技术、KV Cache,MRAM、X-HBM等,希望在这场存储技术的变革中,一起寻找未来答案。

在美国闪存峰会上提到了高带宽闪存(High Bandwidth Flash, HBF),旨在复刻HBM的设计理念,在NAND层面实现超高并行与带宽,解决AI训练过程中存储带宽瓶颈问题。
这类产品不再追求单颗容量极限,而是强调IO接口密度与随机访问性能。
还有长存的Xtacking 4.0 技术,即长江存储主推的新一代三维晶栈技术,强调将控制逻辑与存储单元分别制造、再通过混合键合连接,显著提升堆叠密度和带宽通道。
还有Memory-over-Fabrics(MoF),让内存跨服务器部署成为可能,是CXL思路的延展与放大。
灵活数据放置(FDP, Flexible Data Placement)则是OCP新标准之一,帮助SSD实现更细粒度的块管理与写入效率。
还有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相关的存储优化探索,显示出厂商们已开始为AI智能体的动态读写行为设计新型NAND调度与缓存机制。
中国CCF存储大会上,值得关注的是此前曾轰动全球的复旦大学成功研制“破晓”皮秒闪存,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大约是1毫秒,闪存擦写速度相当于它的2500万倍,,擦写速度达400皮秒,约每秒可执行25亿次操作,刷新全球存储速度纪录!
存算一体也是反复出现的焦点,其核心在于让数据在“存储就地”完成部分计算,减轻内存带宽与能耗负担,推动AI推理下沉。
KV Cache(键值存储)也成为关键词,它源自大模型推理中token上下文缓存机制,在固态存储中实施将大幅降低显存与内存压力。
而新介质方向方面,自旋存储芯片(MRAM)以其非易失、高耐久特性被视为SRAM与DRAM之间的理想补位选手。
还有全球闪存峰会。大容量(High Capacity)依然是绕不过的话题,从60TB以上的SSD原型到QLC与PLC的耐久性突破,都映射着“单位瓦特/单位元/单位RU”这三大维度的优化趋势。
而KV Cache作为关键技术也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焦点,说明其在RAG工作流、AI向量数据库中的核心地位正在被普遍接受。还有RISC-V架构存储控制器开始登台,代表开放计算生态正在逐步打破X86长期主导局面。
技术拼图背后,存储将走向何方?
如果将这三大会议的关键词拆解重组,可以看出未来存储的发展呈现出三大主线。
一是带宽先行,以HBF、X-HBM、Memory-over-Fabrics为代表的架构正在推高IO密度,适配AI加速卡和智能体时代的爆发式请求模式。
二是结构革新,混合键合技术,旨在打破单颗芯片堆叠限制,为未来百层以上堆叠做好准备,同时适配存算、KV Cache等新算法场景。
三是介质突破与能效优化,亚纳秒NAND、MRAM、KV架构SSD显示出全球正尝试从原材料层、设计架构层双重革新,以迎接AI智能体数据调用高频、非线性增长的挑战。
最后
今天的技术关键词,也许是明天的标准配置。从高带宽、结构重塑到介质创新,三大会场给出了存储未来的三条路。而谁能把握这些路口的最优组合,谁就能在AI+存储的黄金十年中脱颖而出。然而,正如我所见,这仍只是拼图的一角——真正的变革,或许还在更远的角落等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