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AI云市场正上演着一场精彩的增长盛宴,2025年上半年223亿元的市场规模,让这条赛道成为科技领域的焦点。在这片竞争激烈的赛场中,阿里云以35.8%的市场份额稳稳站在榜首,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排名2-4位企业的总和,形成了独特的“断层优势”。

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中)回答媒体提问
熟悉阿里云的人会发现,近期它在大模型领域动作频频,仅通义千问就有超过300个模型。在2025云栖大会现场,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更是一口气发布了多项重磅技术更新,7连发的通义大模型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一款款新品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示,更印证了其作为AI全栈技术引领者的地位——从全尺寸模型的开源到开发者生态的搭建,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不少人好奇这种领先态势能持续多久,从技术迭代的节奏来看,未来3-5年里,阿里云大概率仍会保持优势。但市场从不会一成不变,接下来它还需要在MaaS能力上持续补强,进一步深化开发者生态,才能更好应对细分赛道的竞争挑战。
技术深根与战略定力:AI领导力的成长密码
阿里云为何能在AI领域一路领跑?答案藏在它多年积累的“底层逻辑”里。
首先是技术上的厚积薄发,从支撑业务的飞天系统,到突破技术瓶颈的CIPU架构,阿里云一步步构建起全栈自主的技术体系,就像为AI搭建了坚实的“地基”,让后续的创新有了稳固依托。
其次是战略层面的前瞻性眼光。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曾将大模型定义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这种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让阿里云早早布局开源领域和生态共建。当别人还在观望时,阿里云就已经迈出了关键步伐。更重要的是场景驱动的优势,从春晚的海量流量承载,到奥运会的技术保障,阿里云总能在重大场景中打磨技术,让技术需求与产品迭代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在实战中成长”的模式,也造就了难以被复制的竞争壁垒。
云领群雄:云计算撑起AI的“硬核底座”
如果说AI是阿里云的“王牌产品”,那云计算就是支撑这张王牌的“硬核底座”。
多年来,阿里云在云计算领域始终保持市占率第一的位置,这份成绩背后藏着三重核心竞争力——技术上,飞天系统实现了百万级服务器的灵活调度,还达成了12个9的数据可靠性,而CIPU的出现更是突破了虚拟化损耗的行业难题;策略上,它从IaaS到MaaS实现全栈覆盖,再配合灵活的定价和全球化部署,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生态上,魔搭社区聚集了300万开发者和2400个模型,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技术社群。
正是这样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为AI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训练大模型需要海量算力,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刚好满足这一需求;全链路的技术体系降低了AI开发的门槛,让更多开发者能参与进来;而云计算积累的丰富场景数据,又能反哺模型优化,让AI变得更智能。
可以说,没有云计算的坚实基础,阿里云的AI领先就少了最重要的支撑。
阿里云副总裁张启表示,阿里云是中国唯一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具有国际强大竞争力的一家云厂商;阿里云既有最好的模型也有最强的云,是全球前四里面的唯一一个中国的选手。
典型应用:彰显阿里云AI无限价值
2025 云栖大会上,阿里云 AI “落地赋能” 的案例格外鲜活。
斑马 OS联合阿里云、高通首发 Auto Omni 全模态端侧大模型方案,实车可主动感知用户状态,如识别人感炎热自动调空调,听乘客聊电影主动推荐影片,交互时延降至 0.3-0.4 秒,还获得现代汽车、智己等大量车企关注,开启座舱主动智能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通义千问VL多模态大模型为基座研发出“瑶华”珊瑚礁多模态AI大模型1.0版,今年5月在南沙群岛完成海试,原本需要20多小时处理的500多张影像,AI仅用12小时就完成了,为珊瑚礁退化监测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一汽红旗工厂当 “搬运工”“质检员”,乐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让工人从 “扛箱子” 变 “看屏幕”,AI 协同干活效率拉满。
铁骑力士农牧集团联合阿里云打造ICAS智能监控系统,全时域、全区域感知监控画面,让大模型帮助养殖人员提升技能,用科学知识提高养殖效率,守护大家的舌尖安全。
从金融助力到产业实干,阿里云AI 已渗透到各行业的日常。在2025云栖大会上,好消息接踵而来:中国头部金融机构全部接入阿里云AI、超70%能源央企接入阿里云AI、全部中国车企使用阿里云全栈AI……
迈向超级AI:ASI征途中的挑战与攻坚
当阿里云提出超级人工智能(ASI)的发展方向时,也意味着它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新征程。
在这条路上,阿里云首先要面对的是通用智能的突破难题——如何让AI具备跨领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至今仍是行业公认的难点;其次是算力成本的压力,大规模的模型训练需要持续投入硬件资源,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安全伦理风险,超级AI的可控性如何保障,责任边界如何界定,这些问题还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面对挑战,阿里云已有清晰攻坚路径:技术研发方面,加大基础模型投入,重点突破多模态融合技术,推动 AI 向通用智能迈进;算力优化方面,持续打磨飞天 + CIPU 架构,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算力损耗与成本;安全治理方面,主动构建 AI 安全框架,联合学界与行业伙伴共同制定伦理标准,为超级 AI 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智变未来:AI 趋势下的人类与技术共生之道
人工智能未来将走向何方?从当前趋势来看,三个方向尤为清晰:MaaS 将成为 AI 核心交付形态,未来模型调用将如用水用电般便捷,实现规模化增长;多 Agents 协同将成为主流,不同场景的 AI 可联动协作,发挥更大价值;AI 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愈发深入,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重塑各行业生产力。
面对这样的未来,人类该如何应对?答案其实就藏在 “共生” 二字之中。
2025 云栖大会上,阿里云生态合作亮点纷呈。与英伟达在 Physical AI 领域深度合作,阿里云 PAI 平台集成其软件栈,提供从数据处理到仿真测试的全链路服务,加速具身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开发;与 SAP 合作取得新进展,四款 SAP 云解决方案分批落地阿里云,为中国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个人而言,提升数字素养,学会与智能工具协作,才能更好适应时代变化;对企业来说,搭建 AI 应用能力,抓住效率革命机遇,方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整个社会而言,建立完善的 AI 治理体系,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才能让 AI 真正成为普惠性发展力量,与人类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