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小编实地探访了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进一步了解这座“东数西算”战略枢纽,同时见证中国移动与曙光存储在基础设施层面的协同联动。
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体规划机架能力达11万架,目前已建成近3万架。园区采用先进的模块化建设理念,机房内高效能服务器密布,配合液冷、间接蒸发冷却等新型散热系统,实现精准温控。其总算力规模接近20000P,其中超90%服务于京津冀地区。
绿色节能方面,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依托内蒙古自然冷源,规模化部署磁悬浮削片、AI动态PUE优化等技术,2025年园区实现PUE降至1.22,智算中心PUE更低至1.15。同时,绿电占比由2024年的69%跃升至100%。
曙光存储与中国移动的合作
此前,曙光存储连续六年中标了中国移动分布式存储集采项目,2025年更是成功中标其2025年至2027年的集中式全闪存储集采项目。目前,曙光存储为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提供总量逾60PB的存储资源,包括全闪、混闪产品,基于曙光存储自研的分布式统一存储平台,支持多种异构算力架构(如GPU、AI加速卡)并且能灵活适配多样化IO负载,为智算提供坚实底座。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经理王科峰
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经理王科峰表示:“AI时代,没有高效的存储系统,再高的算力可能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未来我们将在存储和计算协同上进一步领跑和深耕研究。”
当前该数据中心的算力约80%以上为智能算力,主要承担大模型训练、推理等高密度AI工作负载。与曙光存储的合作,正是为了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实现资源灵活调度,二是提升GPU等AI资源的数据喂给效率,三是保障整个AI流程中数据的完整、安全、快速流动。
曙光存储所走的“道”是什么?

曙光存储运营总监石静
对此,曙光存储的超级隧道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共享式架构下的IO拥堵问题。曙光存储运营总监石静对此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超级隧道有点道家“一生二,二生三”的意思,就是把整个物理节点的CPU、内存、网卡和SSD进行虚拟化,把CPU核按数量拆分成几组,一组对应划分给它的小内存和小网口,这作为一个小的虚拟系统,每个小系统可以为每一笔IO设置一个专属通道,使其快速通行。
当然,想发挥超级隧道的全部实力,还要依赖精准调度,如何划分系统、分多少资源,需要根据业务模型动态调整,这也是曙光存储技术积淀的体现之一。
另外,在超大规模集群确保可靠性上,分布式系统中节点间的通信是个关键问题。例如一个集群包含10个存储节点和100个计算节点,共110个节点,每个节点都要知道其它节点的状态,这意味着每个节点都要与其它节点进行通信。
当集群规模扩大到成千上万个节点时,通信开销就会急剧增加,导致系统大部分资源被用于通信,而不是实际计算或存储任务。
对此曙光存储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将这个超大集群划分为几十乃至上百个小集群,小集群内部先进行通信,让通信量相对变小。然后小集群之间再分组交互,进一步减少通信量,并且将宝贵的CPU、内存和网络资源用于实际的计算和存储任务,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最后
曙光存储能中标该数据中心,源于其众多的技术创新和数十个百PB级实际落地经验。作为国内首批实现海量存储自研的企业,曙光拥有20年自主研发经验,曾主导国家863课题,成功验证EB级存储系统可行性。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存储已经从算力的配角转变为关键引擎。曙光存储凭借全栈自研能力正在助力中国移动在智算时代稳健领跑,也让中国数据中心走向“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