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的崛起:开放、效率与数据飞轮的三重奏

近日,Gartner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团队的费天褀在接受了包括DOIT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系统性地剖析了中国AI产业的独特发展路径与核心竞争力。他将中国AI的成功归纳为三大支柱: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资源效率(Resourceful Efficiency)以及数据飞轮(Data Flywheel)。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势,更是一种融合了市场、政策与生态的综合性战略。

一、引领开源浪潮:从追赶者到全球领导者

费天褀指出,中国AI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是在开源大模型领域实现了对全球的超越。“从2024年中到2025年初,一系列出色的中国开源模型,在准确度、性能等关键指标上,与闭源模型的差距迅速缩小,甚至在部分场景下实现了反超。”

这种追赶并非偶然。开源模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独特的价值:

  • 极致的定制化:企业可以完全下载模型,根据自身业务进行深度微调,打造最契合的应用。
  • 安全与隐私可控:将模型置于自有基础设施内,满足最严苛的行业安全标准,这在“To B”领域至关重要。
  • 社区驱动的创新:开放的生态吸引了全球开发者共同迭代,形成了快速、多元的创新循环。

在全球知名的 LLM Arena 排行榜上,前十大模型中的所有开源模型均来自中国团队。费天褀引用了一份美国《科学人》杂志的调研,极具说服力地指出:“目前美国有80%的AI创新企业都在使用中国的开源模型,因为其性价比最高。” 这一数据印证了中国在全球开源生成式AI生态中的毋庸置疑的领导者地位。

二、效率为王:重新定义AI的投资回报

如果说开源是基础,那么效率就是中国AI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费天褀观察到一个行业心态的转变:“前两年大家信奉‘规模效应’,认为算力堆砌得足够多,就能得到更智能的模型。但DeepSeek的出现证明了另一条路的可行性——通过卓越的工程化和优化,在有限的算力上也能输出顶尖结果。”

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直接体现在成本控制上:

  • API成本优势:中国模型的API调用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主流闭源模型,对于Token消耗巨大的业务场景,能显著降低成本。
  • “一体机”模式:为了降低部署门槛,中国市场出现了将硬件、软件、模型和集成服务打包的“AI一体机”。这为缺乏AI人才储备的传统企业提供了一条快速、可衡量ROI(投资回报率)的落地路径。

费天褀强调:“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而言,他们的目标是优化现有流程,而非进行前沿科研。因此,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实现可见的业务提升,即效率,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三、数据飞轮:构建无法复制的核心壁垒

在模型能力趋同、成本日益透明的未来,费天褀认为,数据将成为企业最独特的战略资产。“模型大家都可以获取,但你的数据是独有的。谁能构建起高效的数据飞轮,谁就能在AI竞争中建立长久的壁垒。”

数据飞轮的运作逻辑清晰而强大:一个基础良好的模型催生应用,应用吸引用户产生交互,交互反馈生成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再反过来优化模型,从而驱动更好的应用,形成正向循环。

费天褀举了两个典型案例:

  • 新能源车企:尽管各家技术路线不同,但它们都极度依赖用户驾驶数据来反哺和优化智驾系统,这是一个完美的数据飞轮实例。
  • 企业“数字员工”:以浪潮为例,其开发的“数字员工”在采购、营销、HR等岗位辅助人类工作。人类员工则转变为“监护人”,根据“数字员工”的月度表现数据进行迭代优化,这同样是一个在企业内部高效运转的数据飞轮。

数据飞轮的高效运转,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在 Agentic AI(智能体AI)的落地率(1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6%)。

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被问及未来挑战时,费天褀坦言,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是所有AI厂商共同面临的难题。技术已相对成熟,但如何在“To C”和“To B”市场实现稳定盈利,仍需探索。

对于志在出海的中国模型,费天褀特别指出了两大挑战:

  • 地缘政治与合规:这是最大的障碍。海外客户,尤其是政府或大型企业,会从政治和合规角度对中国模型进行审慎评估。
  • 人才与文化差异:海外市场,特别是传统企业,普遍缺乏AI人才,且存在使用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这对中国厂商的本地化服务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尽管前路有挑战,但费天褀对中国AI的未来充满信心,其总结道:“开放,让我们汇聚全球智慧;效率,让我们能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数据飞轮,则为我们构建了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这三点,是中国AI创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