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o正式版发布,全新测试功能和CLI命令行让AI编码生产力爆炸

2025年11月18日,亚马逊云科技的AI IDE——Kiro正式发布,这标志着AI编码正式从Vibe Coding那种随缘抽奖的阶段,走向更加严谨、可控的以规范驱动的开发阶段。

与此同时,Kiro还在IDE中新增了三大功能,包括新增了对检查点(Checkpointing)和Multi-root工作区的支持,第三个功能叫基于属性的测试功能,我觉得最重要。这是我很早之前就想到应该具备的能力,它将大大提升Kiro的生产力。

此外,这次Kiro还发布了Kiro CLI,这是一个在命令行中直接使用的AI编码工具,可以在这里快速构建功能、自动化工作流、分析错误、追踪bug并提出修复建议,更好的交互性让命令行编程大佬狂喜。

规范驱动的开发,才是真正的生产力

2年前,在生成式AI编码刚流行起来时,以Cursor、Windsurf为代表的新一代IDE凭借会打字就能写代码的超低门槛迅速走红,这种Vibe Coding让开发者通过自然语言快速生成代码原型,或者让不懂开发的人快速开发简单的项目。

然而,当想要让AI辅助开发用在复杂的企业级项目时,问题就开始显现:这些AI生成的代码可维护性差,对话修改的过程中经常丢失上下文,前期比较顺利,越往后会越来越难。生成代码时从从容容,后期维护往往连滚带爬。

Kiro正是针对这一行业痛点而生的,它的灵魂在于“规范驱动的开发”(Spec-Driven Development)。这是Kiro最大的特点,本质上提供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开发纪律,要求开发者在写代码之前,必须先定义清楚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当开发者在Kiro中准备开发项目时候,系统会自动生成并维护三个核心文件,第一个是需求文档,包含用户故事和验收标准。第二个是设计文档,涵盖了系统架构、API 接口定义等技术架构描述。第三个则是开发任务列表,用它来指导后续的开发流程。

Kiro就像一个大厂员工一样,会早请示晚汇报。它在每个阶段开始之前,都需要用户亲自按下确认键,创建三个核心文件的时候如此,执行开发和测试阶段时也是如此。这种机制能让Kiro严格按照之前的约定进行开发,不能随意即兴发挥。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发的灵活性,也有人说反复确认很麻烦,但不可否认这保障了项目工程的一致性,也提高了代码质量。这对于企业大型项目非常重要,这也是我说的,能让AI开发真正变成生产力的重要原因。

Kiro IDE更新,用基于属性的测试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为了进一步验证AI生成的代码是不是你想要的,Kiro在正式版中引入了基于属性的测试(Property-Based Testing, PBT)功能。传统的单元测试只能验证几个你想得到的测试用例,而且人写的测试经常会有盲区,这就会让AI写的代码钻空子。

基于属性的测试是一种新的思路,它不是测试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而是测试一堆例子,也就是一条条规律。当你定义了某个功能一定要有的规律,PBT会根据规律自动生成大量不同输入,疯狂试你代码,看看它是不是符合这个规律。

比如,你要测试一个汽车销售App,传统测试的例子是,当“用户A收藏了第5号车“,那么用户A的收藏列表里就有了第5号车。如果你用PBT,那当任何用户添加任何一辆车到收藏夹,车就应该出现在某个用户的列表里,以此衍生一大堆测试用例。

PBT还有一个叫收缩(shrinking)的功能,以往测试当发现某一些操作之后程序就会崩,但你不知道具体哪个操作是导致程序崩的,因此就得反复尝试复现问题。现在PBT会不断简化输入,缩小问题范围,这样更容易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PBT功能本身也是Kiro基于规范驱动这一理念的功能延伸,它会根据之前在文档中定义的规范来生成一个个规律 ,根据这样的规律生成验证和测试代码,用更高的测试效率,让AI生成的代码更靠近生产力。

除此之外,Kiro正式版还加入了Checkpointing功能,给你的AI工作流加一个“后悔药”按钮。简单说,Kiro每做一步操作都会自动存一个存档点,就想游戏存档一样,你可以随时回到此前的任何一步。

想象一下,你让AI连续做了20步操作,然后突然发现,第14步的时候它把某个文件改坏了。此时,要么自己手动找回旧文件,要么重新跑一遍,无论如何都浪费时间、精力和Token,现在有了这一功能,能立马回到第13步,这就是价值。

发布Kiro CLI:为命令行开发大佬带来流畅顺滑的开发体验

新发布的Kiro CLI把Kiro的开发能力放到了开发者熟悉的终端命令行,这是高级开发者用的最多的工具。对于他们而言,这以后就不用切换窗口了,想分析报错、查bug、写功能、跑命令,全都在这里一站式完成,总之就是能提升节奏和效率。

而且,Kiro CLI终端里也能用到Kiro几乎所有主要功能,包括Claude Sonnet / Haiku 4.5模型、Auto Agent以及用于读写本地文件、跑Bash、调用API的MCP工具,也可以使用创建好的规范,复用Kiro IDE里用的设置,能更轻松地从IDE过渡到CLI。

在Kiro CLI终端里,用户不仅能秒级生成一个功能,然后快速试运行,报错了直接把报错信息扔给AI分析,让AI给你修复,然后再试着运行,还报错就继续改,整个过程不需要切换工具,特别丝滑,这点非常受编程高手喜欢。

介绍中提到,Kiro CLI里还可以帮助用户打造自己的专属定制Agent,你可以让Agent成为后端专家、前端专家、数据结构专家或者特别懂某个项目的专家,这些Agent知道你的项目的上下文,能更好地理解你的需求,帮你干活儿。

Kiro CLI和Kiro IDE能共享一个账号,用Kiro IDE的账号直接登录Kiro CLI,而且里面的额度、各种设置以及工作权限也都一并共享。对于团队而言,习惯用IDE的开发者可以继续用IDE,喜欢CLI的则可以多用CLI,两者体验几乎一样。

据介绍,过去几周中使用CLI的用户表示非常喜欢CLI的速度和交互体验。这点也并不意外,市场上已有的Claude Code、Gemini CLI也比较受编程大佬关注,这次Kiro CLI的推出补充了AI开发工具链。

结束语

Kiro的正式可用,意味着代表了AI编码要从Vibe Coding向规范的工程化开发演变。Cursor追求速度,可以快速生成代码原型和一些小型项目,而Kiro更像是个一板一眼的老师傅,它会先看地图(Specs),制定路线(Plan),最后再踩油门(Code)。

PBT功能的推出让AI可以基于规范自动批量生成测试用例,这或许将改变软件测试行业的现状,也有助于提升代码质量,而Kiro CLI的发布是Kiro完善工具链的必要步骤,提升开发效率,这都会让AI编码的生产力迎来又一次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