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GPT时刻”来临?与OpenAI合作的Figure AI,宣布未来四年累计产量计划突破10万台

导读

2025年10月11日,中国云深处科技正式发布全新一代行业级人形机器人DR02,以其IP66等级的整机防水防尘能力打破户外作业的环境限制,成为全球首款可适应淋雨、潮湿、粉尘等复杂环境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而就在此前一天,美国初创企业Figure AI推出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展示其在家庭环境中端茶送水、整理房间的灵巧身手。宣布其首期年产能目标达1.2万台,未来四年累计产量计划突破10万台。

2025年被视为产业爆发的元年,在“政策+技术+需求”三重共振下,人形机器人从虚拟走向现实,走向更多应用新场景。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全球巨头动态:

技术迭代与战略升级

过去两个月,从波士顿动力到特斯拉,从微软、英伟达到一众独角兽,全球的科技力量仿佛被瞬间点燃,人形机器人赛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这不仅仅是机械工程的进步,更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革命性突破——当强大的AI大脑拥有了可以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身体”,一个全新的时代或许正在开启。

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这位机器人界的“老大哥”,再次用实力捍卫了其王者地位。10月下旬,其明星机器人Atlas展示了惊人的完全自主操作能力。在模拟工业场景中,Atlas不再需要人类的实时遥控或预设脚本,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人,自主定位、抓取并搬运汽车部件。当遇到障碍时,它甚至能自行调整策略。这一飞跃得益于其与丰田研究院(TRI)合作引入的“大型行为模型”,让机器人学会了“举一反三”。

与此同时,跨界巨头特斯拉(Tesla)的“擎天柱”(Optimus)项目也在加速奔跑。10月中旬的视频显示,Optimus已能负重约16.3公斤行走,并实现了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尽管其自主性被指仍需远程人工干预,但CEO埃隆·马斯克描绘的“2040年全球部署100亿台”的宏大蓝图,以及特斯拉无与伦比的规模化制造和成本控制能力,让所有人都不敢小觑这位“野心家”。

然而,真正搅动风云的,是一批获得巨额资本加持的创业“新贵”。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Figure AI。这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在今年2月完成了由微软、英伟达、OpenAI及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等巨头参与的6.75亿美元融资,估值飙升。其与OpenAI的合作,让Figure 01成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由大模型驱动、能与人进行自然语言交互的人形机器人,被誉为“GPT时刻”的雏形。

此外,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凭借其独特的鸟型双足设计,在物流仓储领域站稳脚跟,不仅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更宣布将建设全球首条人形机器人生产线,计划年产万台。而在中国,优必选科技(UBTech)、达闼科技(CloudMinds)、傅利叶智能(Fourier Intelligence)以及新晋获得阿里投资的Robot Era等公司,也正依托本土完善的供应链和庞大市场,奋起直追,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

2

创业公司涌现:

资本热潮与技术创新

近两个月,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频获巨额融资,新成果层出不穷,成为行业的一大亮点。下图直观地展示了近十年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趋势。

据统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的风险投资总额已接近1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进入2025年,热度不减,仅前几个月又有超过4.74亿美元资金注入。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美国的DARPA项目、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以及欧盟的“地平线欧洲”计划,都在为这场竞赛添柴加火。

技术突破:AI赋能与自主智能

资本市场的投资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迈入AI赋能与自主智能阶段,这一突破无不向大众宣示着产业落地更近一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语言模型(LLM)与机器人控制的融合。以往,机器人执行任务主要依赖工程师预先编写的程序或脚本,缺乏自主决策能力。而现在,通过引入类似ChatGPT的大模型,机器人可以从自然语言指令中理解任务意图,并生成相应的行动方案。
例如,前文提到的Figure AI与OpenAI合作,让人形机器人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对话和任务规划能力。当人类用户用语言下达指令时,机器人能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这种“会说话”的机器人被视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
波士顿动力也在探索将大模型用于机器人行为规划。今年8月,波士顿动力与丰田研究院演示了Atlas使用“大型行为模型”(Large Behavior Model)执行复杂任务的成果。该模型通过学习海量人类行为数据,可以让Atlas更快地学会新技能,并在不同任务间进行迁移。这意味着未来机器人无需针对每个任务重新编程,而是通过类似人类学习的方式掌握技能,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3

从虚拟走向现实

产业化落地不断加速

随着技术逐步成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从实验室拓展到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目前来看,工业和物流是最被看好的切入点。

在制造业工厂中,人形机器人可以承担搬运、装配、喷涂等工作,尤其适合那些需要人形手臂和灵巧操作的工位。例如,日本川崎重工已经开始测试本田Asimo技术衍生的机器人在发动机装配线上协助工人拧螺丝。

在仓储物流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在仓库中上下货架、分拣包裹,完成过去只有人工才能胜任的工作。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正是瞄准这一场景,其设计能够适应仓库的楼梯和狭小通道,将货物从货架搬运到打包区。沃尔玛等零售巨头也对人形机器人表现出兴趣,希望利用它们在配送中心提高效率、缓解用工荒。

在服务业,从医院的药品配送、政务大厅的咨询引导,到餐厅的迎宾送餐,我们已经能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初步应用。优必选的Walker系列机器人已在多个公共服务场景中亮相。

而在更遥远的未来,家庭将是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亚马逊对Agility Robotics的投资,早已显露出其布局家庭机器人管家的野心。尽管目前还面临成本和功能的双重制约,但一个能打扫卫生、陪伴老人、辅导孩子的机器人伙伴,无疑是科技带给未来家庭最浪漫的想象之一。

结语:

人形机器人正站在技术突破与产业爆发的前夜。近期的一系列进展令人振奋,展示了这一领域蕴藏的巨大潜能。从波士顿动力Atlas的惊艳亮相,到Figure AI展示其在家庭环境中端茶送水、整理房间的灵巧身手。我们仿佛看到了机器人时代的曙光,人形机器人融入社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想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