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历史,全球第一!英伟达市值破4万亿美元:人类商业史迎来“算力霸权”时代

导读

芯片之王的登顶之路,折射出全球经济权力结构的深层变革!

北京时间2025年7月9日晚间,美国股市开盘交易。英伟达(NVIDIA)股价在投资者瞩目下攀升2.8%,触及164.42美元历史高位。这一刻,公司总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人类商业史上第一家跨越这一里程碑的企业。

这家创立于1993年的芯片设计公司,如今市值已超过英国、法国或德国任一国家的股票总市值,甚至比加拿大和墨西哥股市总和还要庞大。在交易大厅闪烁的数字背后,一场深刻的经济范式变革正在发生——全球商业价值的权力交接已然完成:微软代表的“软件霸权”正式让位于英伟达的“算力霸权”,宣告人类经济正式进入“AI基础设施定义一切”的时代。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垂直起飞:历史性突破

两年四倍的登顶之路

英伟达的市值跃升轨迹堪称资本市场奇迹。2023年6月,公司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2024年2月站上2万亿;同年6月突破3万亿;直至2025年7月跨越4万亿大关。短短两年间,市值增长四倍,这种“垂直起飞”速度在商业史上绝无仅有。

其核心驱动力在于AI算力需求的结构性爆发与不可替代的技术统治力。随着全球AI产业化进程加速,英伟达GPU从游戏显卡蜕变为数字时代的”发电机组”,其数据中心业务2025年单季收入达391亿美元(同比增73%),印证了算力供给与智能革命的强绑定关系。同时,公司凭借CUDA生态构建的技术护城河,使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其软硬件协同优势。资本市场更将其视为AI基础设施的”唯一标的”——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每年千亿级资本支出超40%流向英伟达产品,推动其标普500权重升至7.3%(超苹果微软)。这种由产业范式变革催生的垄断性价值重估,最终造就了商业史上空前的市值膨胀速度。

  • 登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英伟达的登顶之路远非坦途。2025年初,公司曾遭遇双重打击:中国AI初创企业DeepSeek的技术突破引发市场对算力需求的质疑;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升级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导致英伟达H20芯片项目计提55亿美元减值。

4月,出口管制政策进一步收紧,公司股价一度跌至86.61美元低点。黄仁勋当时警告:“这些限制可能会使美国失去在最大科技市场的领导地位”。

面对困局,英伟达迅速启动“多极生存”战略:一方面争取中东订单输血,向沙特、阿联酋供应数十万颗AI芯片;另一方面在德国启动“AI工厂”基建项目,部署1万颗Blackwell GPU110。

同时,公司技术路线加速迭代——Blackwell架构芯片在2025年第四季度单季贡献110亿美元收入,下一代GB300(Blackwell Ultra)计划下半年量产。这一系列举措推动股价从4月低点强势反弹90%,年内累计涨幅超40%。

2

未来蓝图

从黄仁勋的万亿野心与行业重构

在突破4万亿美元市值之际,黄仁勋对未来的展望更为宏大。在5月的财报会议上,他向投资者强调四大增长引擎:

推理型AI需求激增:黄仁勋在2025年5月财报会议中强调,推理需求呈“阶梯式跃升”,微软Q1处理超100万亿Token(同比增5倍),OpenAI、谷歌同样激增。Blackwell架构性能突破:MLPerf测试显示,GB200 NVL72机架推理性能较前代提升30倍,支持代理式AI的复杂任务(如多步规划、工具调用)。

出口政策:黄仁勋曾提到了最近国际AI出口限制的放宽,称这一举措对美国技术领导力是一个关键性转变。”特朗普总统希望美国获胜,”他说。”为此,美国技术栈需要走向世界。

企业AI采用加速:微软、Meta、亚马逊、Alphabet四巨头年资本支出达3500亿美元,其中超40%(约1400亿)投入AI基建,主要采购英伟达芯片。

全球制造业回流推动工业AI需求:他强调了与新工厂建设相关的机遇,称AI基础设施是”第四支柱”,与计算、存储和网络并列。

“这四个向量真正进入了超级加速状态”,黄仁勋断言。他预言未来几年内,随着处理器和算力基础设施升级,AI与机器人技术将为公司创造数万亿美元营收。

这一预测基于坚实的市场需求。花旗最新报告指出,主权AI需求爆发将推动2028年全球AI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5630亿美元。微软、Meta、亚马逊、Alphabet四巨头预计未来每个财年将投入约3500亿美元资本支出,其中超40%流向英伟达产品。

三、人类商业史迎来“算力霸权”时代

现在全球最抢手的东西不是石油,而是GPU芯片。沙特砸下百亿美元,要建5个“超级AI大脑”;阿联酋直接包下整条生产线;连日本都在连夜扩建算力基地。为啥这么拼?因为谁掌握了算力,谁就捏住了未来的命脉——就像50年前,谁有油田谁说了算。

微软、亚马逊这些科技巨头更是疯狂“氪金”,未来三年准备砸1万亿美元搞AI基建。其中四成的钱,都流进了英仁勋的口袋。现在英伟达最先进的GB200芯片,工厂24小时连轴转,一周能造7.2万颗,还是不够分。这股芯片饥渴症,从美国的硅谷一路烧到中国台湾的晶圆厂,再到墨西哥的组装线,带火了一整条产业链。有做服务器组件的公司,利润直接翻倍;搞散热技术的企业,订单接到手软。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建一个AI工厂,用电抵得上一个中型城市。全球电网都在冒冷汗。更头疼的是政治风险——美国一纸芯片禁令,英伟达直接亏掉55亿美元,相当于白干大半年。但老黄也不是吃素的:新一代芯片能耗只有以前的1/25,性能却翻了30倍。现在连传统企业都开窍了:租算力比买服务器划算!甲骨文一口气囤了40万张芯片,做起“算力房东”,生意火到爆。

“未来的数据中心,就是生产智能的发电厂。”黄仁勋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当沙特王爷和硅谷大佬抢着给英伟达打钱,当德国工厂给AI专门盖机房,当小国靠算力租赁逆袭——我们就该明白: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已经被芯片重新编写。而这场静悄悄的算力革命,才刚刚按下启动键。

结语:

当AI算力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当智能体系统开始自主优化全球供应链,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算力决定生产力”的新时代。在这场变革中,掌握核心芯片技术、构建开放算力生态、推动绿色算力转型的国家与企业,将主导下一个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

英伟达的4万亿美元市值,不仅是资本市场的狂欢,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当算力成为新的“石油”,全球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已被彻底改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有持续创新者,方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