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洪流与安全暗礁并存,戴尔科技提出新解法

在现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下,企业正置身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数据海洋。IDC预测,受智能技术的推动,到2028年,全球新生成的数据量将达到393.9ZB。单单是中国,在2025年就会产生51.78ZB的数据。

然而,快速增长的数据,与企业现有的管理能力之间出现了明显落差。数据孤岛林立、运维复杂激增、安全风险日益加剧,这些智算数据中心建设的关键挑战,正在阻碍企业的现代化转型进程。

面对这些挑战,戴尔科技认为“智能数据平台”与三位一体网络韧性架构是解决之道。智能数据平台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数据怎么存、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的难题,让数据赋能业务价值,而网络韧性架构能帮助企业构建更完备的数据保护体系,真正为企业构筑起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5年8月15日,在2025戴尔科技峰会上,戴尔科技大中华区的相关负责人就“智能数据平台”与”三位一体“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解读与介绍,让我们看到,戴尔科技正在以创新的技术与服务帮助企业驾驭数据洪流、规避安全暗礁。

戴尔科技以智能数据平台应对数据管理挑战

企业的数据管理一直是难题。一方面,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财务、人力、运营等数据“自成一派”,天然形成信息孤岛;另一方面,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存储平台五花八门,从关系型数据库到对象存储,复杂多样的技术栈,进一步加剧了数据割裂。

多来源、多类型、多平台的数据现状,使得企业很难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机制。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存储业务总经理刘志洪指出,权限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共享门槛高,最终导致数据陷入看得见、但用不了的尴尬境地。数据,也成为了企业资产中最难打通的“堵点”。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存储业务总经理刘志洪

面对这一“堵点”,戴尔科技全新推出“智能数据平台”解决方案,以湖仓一体架构为基础,打通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壁垒,贯通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路径,让数据不再只是“堆在那里”,而是成为驱动智能跃迁的核心引擎。

戴尔科技智能数据平台围绕三大关键能力展开:放置(Placement)、处理(Processing)与保护(Protection):

在数据“放置”层面,平台支持从边缘侧采集海量数据,并具备实时预处理与数据快速传输的能力,不论是工业IoT场景还是视频监控场景,都能以高效、可扩展的方式将数据送达“正确的地方”,为后续GPU发挥性能优势打好基础。

在数据“处理”方面,平台内建丰富的数据加工能力,打通访问、治理、提升质量等关键环节,帮助企业构建面向现代化应用的数据产品,从而释放出深层次的业务洞察,让决策不再依赖“拍脑袋”,而是由数据驱动。

而在数据“保护”维度,平台统一制定安全策略,涵盖从访问权限、身份验证到威胁防护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守护企业数据资产安全,确保数据在全生命周期内安全、合规、可恢复。

戴尔科技智能数据平台的主要优势

不同于行业中“东拼西凑”的模式,戴尔科技的智能数据平台从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整体统一的数据架构,无论是数据的存储、管理、访问还是安全保护,全部在一个平台里规划好,让各类数据能在一个“底座”上自然流转。

这种“一体化重构”的方式,就像给企业搭建了一张数据高速路网,而不是修一堆小路。这么做的好处是,系统更稳定、平台能扩展、数据能互通、管理也更高效。它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当前问题,还具备长期创新和发展的“数字韧性”。

当被问及“智能数据平台”是全新构建还是整合优化时,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总监李渊洁表示,这并非一次“从零到一”的创造,而是基于其深厚技术积淀与前瞻性洞察所形成的“架构级整合与能力跃迁”。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信息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总监李渊洁

早在一年前,戴尔科技便提出了Dell Data Lakehouse现代数据湖仓愿景,直指传统数据仓库的“封闭性”与数据湖“不可靠”的问题。其目标是通过开放式表格格式与就地操作,实现“消灭数据孤岛、大规模释放性能、掌控数据、全员参与洞察、简化的一站式平台”五大承诺。

在李渊洁看来,Dell Data Lakehouse的实践正是为今天“智能数据平台”的推出及其强大的数据准备和处理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次升级,是戴尔科技在洞察与经验积累之上的“水到渠成”。

“我们观察到,当前主流的数据架构普遍存在集中化、孤岛化、僵化和专有化四大障碍,” 刘志洪进一步指出,“企业迫切需要更灵活、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化数据架构,来赋能数据工程师和IT管理者真正释放数据价值。”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非结构化数据存储事业部产品经理李海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非结构化数据存储事业部产品经理李海介绍了戴尔科技智能数据平台的三大优势:首先,它采用联合查询引擎避免了搬运数据以及ETL等常规操作;第二,PowerScale通过内置连接器,节省了大量的CPU和GPU资源损耗,从而能以最小的代价形成新的向量数据库,显著提升了处理动态数据的效率。第三,PowerScale支持MetadataIQ功能,结合元数据进行向量检索,能极大提升检索准确性。

三位一体”的强力数据保护体系,构筑网络韧性的最后防线

随着智能技术被恶意利用,攻击者成功入侵系统所需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如今绝大部分的攻击都会波及备份系统,单纯依靠传统架构很难恢复。在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数据保护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总监李岩看来,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严峻的数据安全威胁。

对此,戴尔科技以系统性思维给出了一套“三位一体(BR+DR+CR)”的数据保护策略,与一些业内方案不同的是,它不再只依赖事后补救,而是从“保护-检测-恢复”三个维度,构建起一条完整、闭环的数据安全韧性链条。

“三位一体”指的是:企业所有工作负载中的所有数据都要进行备份(BR);对更为重要的工作负载和数据做容灾(DR),比如构建“两地三中心”来防范自然灾害的风险;最后,对企业最为关键的数据,要建立数据避风港(CR)来构建终极防护。

此外,李岩还介绍了“Secure–Detect–Recover(保护-检测-恢复)”的全流程网络韧性框架。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数据保护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总监李岩

首先,在“保护”环节,戴尔科技从根基出发,构建起层层加固的防线。例如通过Storage Direct Protection,PowerStore存储能将关键数据直接备份至PowerProtect Data Domain系统,不经过中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风险。

紧接着是“检测”能力的升级。戴尔科技将智能技术引入安全防护中,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狩猎”威胁:PowerProtect Data Manager可利用机器学习识别备份数据中的异常行为,提前拉响警报;而内置的反恶意软件扫描功能,则能在威胁潜伏期自动发现问题。

在“恢复”环节,戴尔科技通过Cyber Recovery数据避风港构建了隔离的数据“保险库”,关键数据不被波及;搭配CyberSense,精准定位最后一次可恢复的“安全快照”;并借助自动化恢复机制,最大程度缩短业务中断时间,把损失控制在最小。

在介绍戴尔科技数据保护方案优势时,刘志洪提到了业界数据缩减领域的标杆性产品——Dell PowerProtect Data Domain,如今的PowerProtect Data Domain将数据压缩比提高到了惊人的65:1。如此高的压缩比不仅可以让数据更快写入数据避风港,减少暴露时间,还能在遭受勒索攻击时更快恢复上线,提高业务的连续性。

与此同时,戴尔科技的数据避风港方案尤其强调其“断、舍、离、锁、侦”五大防护特点,即网络隔离、高效削重、零信任架构、数据锁定与智能侦测,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企业仍握有最后一张可靠的“底牌”。

结语

从“被动存储”到“主动赋能”,戴尔科技正在重新定义企业存储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存放数据的仓库,而是一个“能存、能看、能控、能用”的现代化数据平台。

通过智能数据平台与网络韧性方案的“双轮驱动”,戴尔科技正帮助企业驾驭数据洪流、规避安全暗礁,稳健地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智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