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数据显示,2012年整个服务器市场销售额为513亿美元,相比2011年下滑1.9%。而英特尔曾经预计,未来4到5年,基于低功耗处理器的微服务器将占整个服务器市场份额的8%~10%。这意味着,如果在未来4到5年内服务器市场没有发生太大的增减,那么,4到5年后,微服务器市场的销售额约为50亿美元。
微服武器是继刀片服务器之后,服务器形态的又一次变革,这次变革比刀片更彻底,因为除了形态的变革之外,还涉及到服务器最核心的部件——芯片,微服务器让ARM、Atom、E3等原本属于消费类产品的芯片,也进入到服务器领域。
微服务器究竟有哪些用途?对企业而言,使用微服务器有哪些好处?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微服务器有哪些?各家的特色分别是什么?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
什么是微服务器?
所谓微服务器,是指计算节点之间的一些元件是共享的,比如电源、散热、网络、管理等,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密度和非常低的功耗。比如,有些微服务器一个机柜上最多可容纳1K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功耗可低于10W,最高65瓦左右;
此外,微服务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根据目标应用和负载进行配置。比如可以根据目标应用选择合适的配置Intel Atom和Intel Xeon处理器,或者是选择各种不同的内存技术、宽带和存储容量等,这些都可以进行自动的配置和调整。微服务器的目标是实现最大能效,尽可能降低闲置资源。
微服务器的应用场景分析
以低功耗和高密度为主要竞争力的微服务器究竟适用于数据中心的哪些应用? 从目前来看主要包括:冷数据存储、轻量型web工作负载(如,静态web和专用托管)等方面。
所谓冷数据就是很少被读取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又不得不。或许大家都有所耳闻,一月份,百度公开了其“百度云”业务的冷数据存储方案——基于ARM架构的解决方案,这一事件在业界引起了轰动,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ARM在企业商用的思考。事实上,百度在2011年第四季度就开始调研,研究云存储中冷数据的更经济的存储方法,所谓冷数据就是很少被读取的数据。当时参与这个项目的百度工程师研究了各种CPU平台,最后决定采用ARM架构的解决方案,就是因为这个架构解决方案的芯片价格低廉。
轻量型web工作负载包括包括低端专用托管、简单内容交付和离线批量分析等方面。微服务器的高密度、低功耗可以将这类应用的总体拥有成本(TCO)优化至新的水平。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应用负载之外,随着微服务器技术和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微服务器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对于微服务器的应用场景,不同的厂商也有不同的理解:
Calxeda亚洲业务发展总监贾仕贤(Aaron Grassian)曾经在采访中提到,ARM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应用领域,从目前来看,Web应用、离线分析、大数据文件服务(如MapReduceHadoop等)、中间层应用(如Memcached)等四类应用是ARM最适用的市场,也是ARM当前的目标市场。从目前的应用项目来看,在Web应用和文件系统存储两个方面的应用领域最周欢迎。
英特尔存储产品市场经理亢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处理器主要面向专用主机托管、存储和网络交换市场。“采用传统的服务器芯片,单机柜的节点数量是有限的,而采用微服务器芯片单机柜节点数量将会超过1000个,可以满足主机托管市场需求;在存储方面,则主要面向入门级中低端存储和大数据,未来我们会对所有数据做归档,具备计算能力的存储节点将会优于磁带存储;在网络交换方面,微处理器同样是面向入门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