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芯国际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营业收入达163.01亿元人民币,年同比增长28.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88亿美元,环比增长74.8%,同比增幅达161.9%。在当前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一成绩无疑为国产半导体产业注入了强心剂。

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出,此次业绩提升主要来源于两大核心因素——晶圆销量的明显上升,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首先,晶圆销量的提升显示市场需求持续向好,客户对中芯国际生产能力和技术品质的认可度不断增强。中芯国际月生产能力按 “折合 8 英寸标准逻辑” 标准计算,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达到每月947,625 片,到 2025 年第一季度增加到了每月 973,250片。
其次,产品组合优化则体现了公司在技术进步和产品高端化战略上的显著成效,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的提升,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净利润的高速增长尤其值得关注。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多,说明中芯国际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稳健提升。其背后是企业战略性地产品结构调整,强化高价值、高利润的产品布局。在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时,这一举措显得尤为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5月9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中芯国际管理层还表示一季度业绩未完全达到预期,原因主要是由于厂务年度维修期间出现突发状况,影响到部分产品的工艺精度和良品率。具体来看,这些突发状况可能和设备零部件的供应链调整有关。由于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管制,中芯国际不得不加快引入国产设备和零部件,这可能导致了短期调试问题。
虽然单一事件对短期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恰恰凸显了中芯国际国产替代战略进入实质性阶段。国产设备已从验证阶段逐步迈向生产线,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突破,长期来看对公司发展意义重大。
国产设备和零部件进入量产线,意味着在关键设备领域突破瓶颈的希望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增强了供应链安全性和自主性。尽管短期内可能存在磨合问题,但长期来看,自主可控供应链的建立必将显著降低中芯国际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有利于公司形成更为稳定、健康的产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