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硬盘市场进入收官阶段?

3年还是1年?

声明:本篇评论文档版权归《计算机世界》所有

      硬盘的保修问题前一段时间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这其实反映出硬盘市场潜在的某种变化,迈拓的战略转变、IBM的黯然退出、富士通对桌面市场的放弃、希捷的国内生产、日立的介入等标志性事件让硬盘市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收官阶段。

      3年还是1年?

      关于主要品牌硬盘的保质期从3年缩短为1年的消息,在网上早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置疑者有之,骂娘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还有人把它和电脑三包政策等牵强地联系在一起为硬盘厂商找一个开脱的理由。但是当时也只是限于传闻,并没有得到有关公司的正式确认,因此也就不了了之,然而截至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几乎所有的硬盘品牌都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外界表明了自己在产品保质期上的变化。

      迈拓、希捷、西部数据三大主要硬盘厂商中最早宣布从10月1日起缩短硬盘保质期的是迈拓。在向媒体提供的资料中,迈拓公司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Stephen DiFranco如此解释,迈拓是在跟随台式PC厂商保修期的变化,它们已经全都把产品保质期改为一年了,因此迈拓缩短Fireball, DiamondMax and DiamondMax Plus系列产品的保质期对消费者应该没有任何影响,这样做可以解冻迈拓必须为质量保证保留的现金,而且业界分析家们早就有这种建议,他认为此举不会影响迈拓的市场竞争力。另外,迈拓MaXLine ATA、Atlas SCSI硬盘将分别继续保留3年和5年的保质期。

      随后,希捷和西部数据也顺应这种潮流,将大部分桌面硬盘的保质期从今年10月1日后开始变更为1年。西部数据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裁Richard Rutledge说,当硬盘的平均售价在175美元左右的时候,利润率是15%~20%,这时3年的保质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硬盘平均售价仅仅为65~75美元,利润率更是大幅下滑,再提供那样长的保质期,硬盘厂商实在承担不起,为此西部数据决定将10月1日后销售的绝大多数产品的保质期缩短为1年。几乎同时,一直为低端桌面硬盘市场拖累的希捷也宣布在10月1日后将采用ATA和SATA接口的全部桌面硬盘和个人存储产品的保质期缩短到1年,此举将包括全线的个人存储产品,但不会影响SCSI等企业级产品。

      11月8日,IBM硬盘中国区总代理环亚电脑公司的网站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通知:“接到厂家通知,IBM Desksatr系列部分型号硬盘的保修年限要从3年改成1年,特此通知。”新规定的实施日期是2002年11月15日。至此,主流硬盘厂商全线“溃退”,在保质期问题上给消费者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知道这4家硬盘厂商的销量占全球硬盘市场的90%以上,这也意味着全球桌面硬盘的保质期已经从过去的3年缩短为1年,尽管据这几家公司的代表都声称,这个改变只适用于台式机硬盘和某些消费电子产品用的硬盘,这些产品标准的保质期都不超过1年。IDC的市场分析家也认为,硬盘厂商的这个举措对消费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过这个举措表明了随着硬盘的利润率越来越低,硬盘越来越像普通商品了,这次保质期的改变就是对整个硬盘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恶性竞争做出的反应。

生存还是死亡?

  其实,上面主要硬盘厂商对桌面硬盘保质期的调整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从目前硬盘市场格局的风云变幻和市场竞争的空前惨烈中就能看出些门道。

      综观近几年国内硬盘市场品牌割据局面的改变,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绝对不过分。过去是昆腾、希捷、迈拓、IBM在一线市场四分天下,而西部数据、富士通、三星等品牌只能争食剩余的市场。昆腾硬盘被迈拓收购、IBM把硬盘业务向日立出售后逐步淡出、富士通退出桌面硬盘市场、三星卷土重来等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这种平衡,也增加了一些变数。IBM留下的市场份额会被其他厂商逐步蚕食,还是被日立顺理成章地继承过去?随着西部数据不声不响的攀升和努力,它很可能跻身上来,和希捷、迈拓、日立并驾齐驱,看来四强争霸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上演下去。

      作为硬盘市场上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公司,昆腾硬盘一直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技术给广大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迈拓才在2001年4月以小博大收购了昆腾的硬盘部门,之后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中低端硬盘生产商。在国内市场上,迈拓借助其国内总代理蓝德多次的成功市场策划和其优良的产品品质,迈拓硬盘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可观,其大中国区业务总监高俊华就曾多次向外界表示,基本上达到了“1+1≥2”的市场目标。在产品上,由于迈拓的钻石系列硬盘采用了其一些独特的技术,如Shock Block等,因此在性能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再加上采用了原来昆腾硬盘的一些技术,所以迈拓在硬盘的研发和生产上更加成熟,尤其是在IDE硬盘市场上确实形成了自己的领导优势。不过随着中低端硬盘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中国市场一枝独秀,迈拓的OEM市场和零售业务都蒸蒸日上,但是从10月22日迈拓发布的第三财政季度的业绩来看迈拓还需要继续努力,报告显示,其第三财季的总收入为8.197亿美元,亏损1.636亿美元,当然这中间有因为收购昆腾而带来的股票交易补偿、停止自有品牌NAS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其总裁Mike Cannon表示,“第三财季对于迈拓而言确实是个艰难的时期,无论是出货量还是营业额。不过我们销售了1120万套桌面硬盘、47万套SCSI硬盘,并解决了生产滑坡问题,有望在第四季度获得强劲的销量增长。”相信迈拓在其国内总代理蓝德的帮助下能够克服眼下的一些困难,在国内市场上再攀高峰。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硬盘生产商,希捷在2002年下半年的业绩还不错。据10月14日其公布的2003财年第一财季的报告,希捷该季度销售了1670万部硬盘,实现总营业额15.79亿美元,净收益达到1.1亿美元。希捷公司首席执行官Steve Luczo表示:“我们通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和提高运营效率取得了出色的经营业绩。我们的领先地位得益于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同时也是我们在过去几年中成功实施各种流程改进项目的结果,其中包括六西格玛(6δ)、供应链管理(SCM)和我们的未来工厂计划将要实现的先进制造等。”今年10月23日,希捷在江苏无锡的工厂新厂揭幕,将主要生产桌面硬盘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硬盘,产量将接近其全球产量的一半,希捷这种战略布局的转变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资源和人力优势。不过从目前来看,希捷的主要赢利来源还是依靠自己的服务器、工作站硬盘等高端产品,桌面硬盘等业务的赢利状况并不容乐观。

      从1957年就涉足硬盘市场的IBM可谓是硬盘市场的开山鼻祖,未曾想到却晚节不保,凭着其产品优良的性能和无与伦比的技术,完全可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从去年风传IBM硬盘出现质量问题,到牵手长城于中国本土生产腾龙,最后到将硬盘事业部与日立联姻,IBM在硬盘市场上的曲折命运值得关注。日立制作所于2002年6月4日宣布,该公司已就收购美国IBM的硬盘业务同IBM达成了协议。日立制作所将在今后3年时间里,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支付20.5亿美元收购IBM拥有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大部分硬盘相关资产。之前,两公司曾宣布于年内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将硬盘业务合并交由新公司负责。成立之初的出资比率为日立制作所70%、IBM 30%,3年后新公司将成为日立制作所的全资分公司。日立吃掉IBM硬盘,当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挽救的目的,一次攫取了IBM多年的技术和成果,将自己在笔记本硬盘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升级为霸主地位,在台式机电脑硬盘市场也能出人头地,再加上其在内存、磁带阵列、光盘库、企业级SAN等存储领域里的优势,也难怪并购之后多次来华接受记者采访的日立总裁庄山悦彦马上打出了实现存储器领域全球第一的目标,其通过吞并IBM硬盘扩大业务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不过,目前日立及其新公司将首先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裁员、关停并转等问题,因此至于如何保证IBM在桌面硬盘市场上的份额不被竞争对手抢占就得看日立的法术了。

      另外一个和IBM结伴而行的就是富士通,从去年下半年业内就有消息称富士通将彻底退出桌面硬盘市场,目前来看这个消息确实不是空穴来风。据悉富士通退出台式机硬盘市场后,它的硬盘业务将专注于笔记本电脑硬盘市场。业界对高端硬盘市场以及笔记本电脑硬盘市场发展前景的乐观估计是富士通放弃台式机硬盘市场全力攻打高端硬盘、笔记本电脑硬盘市场的关键。部分市场分析家认为,高端硬盘市场容量有望从1999年的3.2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7亿美元,同时,笔记本电脑硬盘市场也有类似涨幅。在这种诱惑下,富士通很可能最后会和桌面硬盘市场说“拜拜”。

      不过与富士通相反,曾经壮士断臂般的放弃SCSI硬盘业务的西部数据眼下可谓风光无限,其高速、大容量产品的市场份额居高不下,8MB缓存的IDE硬盘综合性能独领风骚,更是其得意之作,虽然许多业内人士对此不屑一顾。最近在市场上另外一个比较抢眼的品牌就是三星硬盘,长期以来主要在OEM市场上活跃的三星硬盘今年也来赶热闹,选择了七喜作为自己在国内的总代理,全面进军零售市场,不过要想有进一步的大有作为,三星硬盘还得去除广大DIYer心目中的偏见。另外,由于技术、研发、生产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一些国产硬盘品牌目前还只能是充当陪太子读书的角色,也许假以时日,它们能带给我们一份惊喜。

内讧还是团结?

  “谁能坚持到最后,希望就在谁左右”,用这句歌词来形容今天的硬盘市场虽然不甚好听,但倒也有几分贴切。在IDE硬盘市场出尽风头的迈拓却因为消化昆腾、退出NAS市场等原因面临亏损;开山祖师IBM在其硬盘事业部极不景气的情况下更是忍痛割爱,以区区20.5亿美元卖掉了该业务。面临大幅度的利润下降和业务萎缩困扰,IBM终于选择了放弃。如果来分析惟一赢利的希捷的具体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希捷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硬盘生产商,但其最主要的收入部分都在高端服务器、工作站领域,尽管有人怀疑希捷是否在用高端赢利来抵偿IDE部分的损失,因为即使希捷的经营状况一枝独秀,但其赢利数字仍然不太可观。

      从目前各主要硬盘厂商产品线的分布来看,不同的厂商有着不同的竞争策略,有的以全取胜,有的以专见长。其中,希捷的产品线相对比较齐全,从中低端的IDE硬盘到相对高端SCSI产品,再到企业级应用的磁带机、SAN等,这样做的好处无疑是能够增加抵御市场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的能力,也可以以高养低,走传统的用低端产品扩大营业额、用高端产品获取利润的市场操作道路。与希捷的市场定位有些类似,日立在收购IBM硬盘子公司后在存储领域的定位也是大而全,桌面硬盘、笔记本电脑硬盘、磁盘阵列、企业级SAN等应有尽有。与希捷与日立的全面拓展战略不同,迈拓和西部数据在存储市场上的做法是力图做专、做精,不过二者之间也有小小的差异。虽然退出了NAS领域,但迈拓还是在固守IDE产品的同时利用收购昆腾的技术积累不断开拓SCSI硬盘市场,并且已经逐步打开了局面;而西部数据则有点反其道而行之,出售其他业务、退出持续亏损的SCSI硬盘市场,把全部精力专注在桌面硬盘市场上。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市场策略究竟哪个最有效目前还难以断定,但是硬盘市场所面临的空前困难却是各家都感同身受。现在零售市场上的价格战已经使硬盘产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1999年年中1块6.4GB、5400rpm硬盘的价格还在1000元左右,而眼下80GB、7200rpm硬盘的价格也就800元多一点;同时,PC厂商由于价格战的压力也不断向上游厂商施压更让硬盘厂商感觉到度日艰难。在全球范围内,硬盘收益降低,市场回报率不高,硬盘业务目前正经历着需求和价格双重滑落的打压,一如去年的半导体产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敌当前,各厂商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困境,团结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各家在保质期问题上的惊人一致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充分说明经过大浪淘沙,随着一些中小品牌的出局,硬盘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进入了几大厂商主导市场的相对垄断阶段。这对消费者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但从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必然结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IT » 硬盘市场进入收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