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日系数码巨头迁徙案例 技术转移路径隐现

“在我们把大幅面打印机业务转移到深圳的过程之中,中方没有向我们提出具体的技术转移的要求。但是佳能集团确实收到了一些信息,中方希望有更多的技术转移过来。”佳能公司大幅面打印机事业本部本部长本间利夫如是说。近年来珠三角制造业阵痛,有关产业升级的话题和课题不断,其中,外资公司技术转移便是重点之一。“真正尖端的技术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用来卡对手的。”美国独立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地域经济研究主管黄华曾有这样的描述。然而即便如此,珠三角仍然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这里传承着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优势。本间利夫也不乏溢美之词,在他看来,珠三角的配套还是全球最有优势的,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精密元器件。他认为随着外资公司不断将大幅面打印机这类高精技术产品移至中国生产,配套环节的产业升级将被带动起来。事实上伴随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也正在潜移默化间进行着。

华捷咨询电子消费行业分析师李元凯则认为,外商无法割舍的“配套优势”依然让广东很有话语权,即便无法带来核心技术的转移,也能在一些配套环节带动外商投入联合研发,变相投入技术,促进本地制造商产业升级。

或许简单产品的加工制造的确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制造国家。但许多大型高尖端技术外企仍然看好中国,特别是广东的制造优势,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精密技术产品制造优势。

佳能长距离零部件案例

7月23日,佳能集团旗下重要精密产品之一大幅面打印机第一次在日本本土以外生产并出货,而生产地就是广东深圳。“更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这是本间利夫对深圳工厂生产大幅面打印机的期许。

“大幅面打印机,它对精度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需要在整个所打印的幅面全部范围之内,保证位置的精度。尤其是涉及到C A D辅助设计的情况,对于线条的要求会达到几十微米这样一个非常高的精度。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是产品的机械部分结构还是进行控制的电子部分都应该确保其精度。”本间利夫告诉南都记者,为了保证这个精度,在生产大幅面打印机的时候,需要有距离比较长的零部件来装备。而这种长距的零部件的加工是非常困难的, “实际上在世界上众多的精密设备之中,像大幅面打印机这样有长距零部件的产品是为数不多的。”

尽管自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广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对于把大幅面打印机业务从日本移至深圳,本间利夫表示并不后悔“事实上时机已经成熟了。”据他介绍,除了上述长距离零部件还需要在日本生产,大幅面打印机包括配件已完全能实现中国生产,而这些配套全部都由广东本地的元器件制造商完成。

“我们希望未来这种长距离零部件也可以实现中国生产。”本间利夫认为,纵观全球,广东最有可能完成大幅面打印机100%的中国制造。

信心、需求与产业升级的循环

2009年,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电子元器件产品在国内整机市场的占有率达50%以上,彩电和计算机中使用的许多元器件均已实现国产化。逐步回暖的行业局势为众多的电子企业树立了信心。

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有效提升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减少高端产品和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将从根本上缓解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对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制约。无法割舍中国制造优势的外资企业也一样希望如此———在人力资源等成本上升的前提下,产业升级成为广东制造业和在粤投资外商的共同需求。

按照本间利夫的说法,大幅面打印机的中国生产也是基于这一趋势。“我们会和合作伙伴(本地零件制造商)一起,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努力解决问题(长距离零部件国产)。”

这就像一个各环节促进、诱导的循环。本间利夫认为,像长距离零部件无法中国制造的原因之一是没有需求,使得本地零件制造商没有“升级”的动力。“以佳能的大幅面打印机为例,现在在中国生产,自然会为相关精密零部件制造商带来研发和生产的动力。”

华捷咨询电子消费行业分析师李元凯则认为,外商无法割舍的“配套优势”依然让广东很有话语权,即便无法带来核心技术的转移,也能在一些配套环节带动外商投入联合研发,变相投入技术,促进本地制造商产业升级,“这种趋势正日益明显。”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

“我们认为,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地区是非常适合于生产大幅面打印机的地区,现在唯一的缺陷就是全球范围内都成为重要课题的长距零部件加工。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积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本间利夫言下之意,至少佳能会不遗余力实现这一点。

或许简单产品的加工制造的确能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其他低成本制造国家。但许多大型高尖端技术外企仍然看好中国,特别是广东的制造优势,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精密技术产品制造优势。

和佳能类似,另一日本数码行业巨头富士施乐也加强了其中国战略布局,目的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7月19日,富士施乐株式会社总裁山本忠人表态称,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变大,富士施乐将继续立足中国,进一步扩大生产和销售。

据山本忠人介绍,自2009年起,富士施乐又投入15亿至20亿日元来增加深圳工厂的实力。

本间利夫则认为,随着需求的增长,下一步就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掌握相关的技术。但他同时表示,即便是我们的合作伙伴立刻采取行动,也不可能立刻掌握相关的技术。“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来看,通过我们和合作伙伴共同对技术进行研发,直到他们最终掌握,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但显然,对比在全球其他制造基地,这不会是一个太长的时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IT » 日系数码巨头迁徙案例 技术转移路径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