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引擎,而智算中心作为支撑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承载海量数据高效流转与处理的核心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在这场关乎产业升级、区域经济转型与技术自主可控的大潮中,谁来建设智算中心,如何长期安全、绿色、可持续地运营智算中心,成为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
作为中国电子(CEC)旗下高科技产业工程板块的“排头兵”,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四公司)依托央企平台和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在液冷技术、模块化智算中心等关键领域积累了差异化优势,形成了覆盖智算中心从前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到后期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云数智算事业群总经理徐俊
在2025中国智算产业生态发展大会上,中国IDC圈企业俱乐部主办的《数字匠人》访谈栏目邀请到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云数智算事业群总经理徐俊,详细分享了中电四公司在智算中心领域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考、技术路线和管理实践。
在访谈中,徐俊指出,中电四公司在智算中心领域始终坚持“技术引领、服务护航”的核心理念,把握国产化替代、绿色低碳等行业趋势,聚焦冷板式液冷、模块化机房等核心技术突破与落地,创新“E+EPC+O”一体化模式,形成了集融资、采购、施工、运维于一体的完整闭环服务体系,切实帮助客户降低前期投入,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效率与可持续性。
徐俊还谈到,在技术能力之外,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智算中心长期稳定运营的坚实支撑。为此,中电四公司专门成立云数智算事业群,打破传统工程企业的部门壁垒,整合市场、设计、采购、交付、运维等多方资源,通过内部培训、跨区域协同、技术创新和双晋升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智算人才队伍,助力公司在智算产业大潮中持续保持技术领先。
在智算中心建设的热潮背后,也存在着地方财政风险和投资企业现金流风险,以及末端用户需求的变更等多重挑战。徐俊表示,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中电四公司从事前识别、事中监控,到事后复盘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以系统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保障各类智算项目按期高质量落地。
企业简介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四公司)始建于1953年,是世界500强中国电子(CEC)旗下中国系统(CESTC)高科技产业工程板块核心企业,业务涵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承包、设施管理、产品制造等领域,是一支专注服务于半导体、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化工环保、云计算、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特种部队”,是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工程综合服务商。
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凭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卓越表现,公司成功获评河北省骨干优势建筑业企业,同时被认定为河北省洁净工程技术中心,彰显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与强大实力。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斩获国家专利 140 余项(含成员企业),这些专利成果覆盖了多个技术领域,是公司创新能力的有力见证。此外,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工法编写工作,主编及参编规范标准达 15 项,编写省级以上工法 13 项,为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人才是创新的基石,公司拥有雄厚的储备人才资源,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专业人才,为公司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以下为访谈内容:
Q1:中电四公司是我国智算中心建设领域的重要企业,承建了诸多项目。请问在智算产业生态中,中电四公司如何定位自身?
A1:中电四公司作为一家国资央企,多年来扎根于国家高科技建设领域,秉承“技术引领、服务护航”的双轮驱动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局。公司将自身定位为国家智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的核心参与者,作为中国电子(CEC)旗下高科技产业工程板块的“排头兵”,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第一,我们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依托央企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公司探索并主导了“多方共投、共建、共赢”的发展模式,联合地方企业共同打造生态协同机制。例如,在内蒙古移动智算中心项目中,基建投资规模超过44亿元,成为业内有代表性的重大项目。
第二,我们是全栈的技术服务商,提供覆盖智算中心从前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到后期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尤其在液冷技术和模块化机房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第三,我们是智算产业生态的赋能者,通过央企主导、地方协同的模式,推动智算中心与多行业应用场景深度结合,助力AI大模型训练及智能板块的转型升级。
Q2:在您看来,目前我国智算产业生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如何?中电四公司又将如何应对这些趋势?
A2:就当前行业发展来看,智算中心建设正面临几个典型的矛盾与瓶颈。一方面,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供给侧仍面临限制,高端芯片、液冷设备等核心设施仍深度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推进相对缓慢。
此外,土地和电力指标的紧张也加剧了资源争夺。从技术演进来看,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单柜功耗从5千瓦提升至30千瓦,高密度液冷技术从试点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国产化万卡智算集群也在逐步落地。
基于此,全栈国产化是大势所趋。无论芯片、服务器,还是操作系统,全链条自主化正在加速推进。同时,绿色低碳成为重要导向,液冷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望将PUE降至1.2以下。
针对上述趋势,中电四公司充分利用多年深耕智算行业所积累的经验,聚焦冷板式液冷、模块化机房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与落地。同时,在模式创新方面,积极推广“E+EPC+O”模式,即集融资、采购、施工、运维于一体,实现投资、建设与运营的资源整合,帮助客户有效降低前期投入成本。
此外,中电四公司还积极参与国家算力基础设施标准的制定,不断提升公司的行业影响力,获取更多的项目机会。
Q3:在智算中心建设领域,中电四公司有哪些独特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创新实践?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果?
A3:中电四公司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创新方向:
一是技术创新。公司推出了模块式智算基础设施,采用标准化预制模块,如供配电、制冷、IT机柜等,可实现快速部署,帮助客户将建设周期压缩30%以上,目前已在多个项目应用。同时,公司提供液冷解决方案,包括冷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支持单机柜功率超过30千瓦,满足高密度计算需求。
二是模式创新。公司采取多方共投、共建的合作模式,联合地方企业或运营商等合作伙伴,降低项目实施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内蒙古移动智算中心项目已入选“2024年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Q4:面对智算产业的发展需求,中电四公司在团队管理和人才建设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举措?
A4:中电四公司一直秉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的理念。面对智算中心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专门成立了云数智算事业群,专注于为智算中心行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该事业群整合了公司的市场、技术、交付等资源,实现了从商机获取到项目履约交付的端到端管理。
同时,我们建立了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工程公司的部门壁垒,构建起“市场、设计、采购、交付、运维”等五方联动的机制,显著提升了决策效率和交付质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战略,面向智算中心核心技术与运营需要,构建了完善的内部培训体系,覆盖液冷技术、模块化机房等前沿技术,并推行项目人才“孵化制”,选派骨干人员参与公司级、国家级重点战略项目,在实战中锻炼与成长,打造智算中心复合型人才。
同时,我们鼓励技术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和前沿研究,设立“管理+技术”双通道晋升机制,使普通技术人员可通过技术专家、高级专家、首席专家等路径晋升,享受与管理岗位相同的薪酬与待遇,激发创新活力。
在外部学习方面,我们也非常重视生态学习,鼓励团队积极参与行业会议,与同行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吸收外部优秀的创新实践。
Q5:相较传统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行业动态变化较快,缺乏成熟、可靠的模式,会带来许多潜在风险。中电四公司如何看待这一情况,又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
A5:智算中心的快速发展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判断,当前行业面临两种较为突出的风险:一是部分地区财政收紧、投资主体现金流紧张带来的资金风险;二是末端用户需求变更,例如算力规模的缩小,可能影响订单的履约和公司的最终收益。
对此,我们加强了市场监测机制,从区域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竞争格局等多维度入手,建立动态风险预警模型。例如,在合同中增加针对性条款,以降低外部波动对履约的影响。在风险管控方面,中电四公司已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
事前,公司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为每个项目编制了风险评估清单和应对措施。例如,针对客户的现金风险、工期风险都制定了专项预案。
事中,通过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平台,实时监控风险和指标,如进度、收益、质量等。一旦触发预警,将自动响应相关流程。例如,我们能通过供应链迅速调配替代物资,确保现场履约完成。
事后,我们对事中发现的风险以及预警措施的落地情况进行迭代,将新识别的风险纳入公司风险管控体系,及时推动公司方案和风险调整。
总体而言,中电四拥有系统工程和生态整合的显著优势。从技术角度看,公司在半导体厂房建设、面板厂房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中积累了洁净工程、高密散热的经验,这些经验延伸至智算中心的液冷设计、模块化交付,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壁垒。
同时,我们具备覆盖策划、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交付保障体系,确保项目高效落地、稳定运行。例如,内蒙古移动项目实现比客户计划提前30天完工,近期某重点保密项目更是在56天内高效交付。
合作咨询:路先生 13911794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