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20年,一起开启AI时代数据新篇章

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前身:中国存储峰会)二十一年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其从一个以硬件为中心的“存储峰会”演变为一个由AI驱动的“数据与存储峰会”的完整轨迹,反映了中国数据产业核心价值的深刻变迁。

技术上,是从以专有硬件为核心的传统存储,向基于开放商用硬件的以软件定义架构(SDS、HCI)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为后来的云和AI应用奠定了基础。

从市场需求来看,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工作负载,已成为驱动所有存储技术创新的最强力量,催生了对闪存存储、存内计算、以存代算、液冷存储等新技术的强烈需求。

从应用场景来看,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一方面是满足AI训练和推理需求的极致性能存储,另一方面是应对海量数据分析和归档的EB级大容量存储。

一、旧存储时代驯服数字洪流

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其最初的名称是“中国存储峰会”。峰会的早期阶段,其议题紧密围绕着存储技术本身的核心挑战,反映了当时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如何有效管理和保护快速增长的数字信息。

通过回顾历届峰会的主题,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期的技术焦点。

2005年的“信息存储未来”、2006年的“存储之道”以及2008年的“迎战存储变革”,无不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存储作为IT基础设施的基石,其自身的容量、性能和管理效率是业界关注的重中之重。

这一阶段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储阵列技术,如存储区域网络(SAN)和网络附加存储(NAS),以及如何优化这些硬件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结构化企业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7年,峰会就提出了“绿色存储 节能中国”的主题 。这表明,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问题已提前进入行业视野,成为存储解决方案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2008年到2011年,云计算初露锋芒,但此时的“存储”仍被普遍视为一个成本中心,其价值在于稳定、可靠地容纳数据,而峰会的使命正是帮助企业用户更好地建设和管理这一关键的基础设施。  

二、数据价值时代来临

从2012年开始,峰会的主题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标志着行业视角的重大调整。2012年的主题“掌握大数据 洞悉云未来”和2013年的“数据造化 智见未来”首次将数据洞察作为主题推向了舞台中央。

这不仅仅是引入了新的技术热词,它还预示着行业价值认知的根本性转变:关注点开始从存储这个“容器”本身,转向容器中所承载的“内容”——数据及其潜在价值。这一转变在2014年和2015年得到了彻底的巩固。

2014年的“掌控数据经济 重塑商业价值”和2015年的“把握数据经济 重塑商业变革”——直接将“数据经济”作为核心议程。伴随这一趋势,峰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记录了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新世界的到来。

三、三位一体的技术颠覆

2016年的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是一个分水岭。会议的背景介绍明确指出,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传统IT产业带来了巨大变革,对IT系统提出了新要求,而存储作为关键一环,正迎接新的挑战。这一年,峰会的议程集中呈现了三种颠覆性技术:

颠覆支柱一:软件定义存储(SDS)。2016年的峰会议程中,软件定义存储占据了显著位置。英特尔的演讲主题为“乱花渐欲迷人眼,英特尔助力软件定义存储导航”,形象地描绘了当时SDS市场的蓬勃与复杂。

SDS的核心思想是将存储软件功能与专有硬件解耦,从而在标准化的商用服务器上构建可横向扩展的存储系统。这直接解决了传统存储在可扩展性和成本上的核心痛点,通过水平扩展,实现了性能和容量的线性增长。

颠覆支柱二:全闪存势在必行。为了解决传统机械硬盘的性能瓶颈,全闪存阵列在2016年的峰会上成为主角。华中科大谢长生教授宣告“迎接主流存储的闪存时代”,英特尔、三星纷纷展示闪存技术创新方案,整个行业对闪存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颠覆支柱三:超融合基础设施(HCI)。如果说SDS和全闪存分别解决了扩展性和性能问题,那么超融合则解决了部署和管理的复杂性问题。

HCI将计算和软件定义存储资源融合在单一的标准化设备中,被视为构建私有云的理想路径。清华大学的舒继武教授等学术领袖在峰会上专门探讨了超融合架构的挑战与未来,而VMware的专家分享了如何用vSAN重新定义超融合新高度。  

这三大技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系统性地解决了传统IT架构的固有弊病。2016年的峰会标志着中国企业级市场适应云时代的新型IT架构。这次架构上的成功转型,也为日后主导峰会议程的人工智能应用铺平了道路。

四、以数智创新开启AI未来的新时代

进入2020年代,峰会的主题再次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

从2020年的“新数智 新未来” 到2023年的“数智・未来”及“数智创新 AI未来”,AI不再是众多议题中的一个,而是升级成统领所有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整个数据与存储产业的叙事逻辑,已经从“为云而生”全面转向“为AI服务”。

有专家提到,以前的AI主要用于规则和算法驱动的决策辅助;而2022年之后,以AIGC为代表的创新应用,正在深刻地变革行业,它对存储子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包括极致的吞吐量、超低的时延和大规模的并行处理能力。

2023年峰会的议程设置充分反映了这一新范式。大会内容明确涵盖了AI存储、AIGC应用、CXL以及更广泛的数据应用。这些技术不再是孤立的议题,而是共同构成了以AI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堆栈。

存储的角色,也从简单的数据存放,演变为支撑AI模型训练、推理、数据处理全生命周期的关键一环。  

五、解构以AI为中心的新话语体系

面对AI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产学研各界在近年来的峰会上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这套体系围绕着如何构建高效、可靠、经济的AI数据底座展开,各个参与方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行业巨头的战略升级。在2023年的峰会上,华为不再仅仅谈论存储的容量或性能,而是提出了“构筑先进数据存力,做AI时代领航者”的战略口号。这里的“存力”被提升到与“算力”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学术界提供理论框架。清华大学的舒继武教授在峰会上提出了“存储税”的概念。它指的是在支持数据存储应用需求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容量、带宽、CPU算力、软件管理等服务而付出的额外资源开销和成本。这一概念为整个行业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命了名。

华中科技大学冯丹教授分享了“面向AI的存内计算技术”,旨在通过在存储器内部执行计算来消除“存储墙”瓶颈;而谢长生教授则探讨了“新一代巨量冷数据存储技术”,以解决AI应用产生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长期、低成本存储问题。  

六、政策东风从指引到指令

中国数据与存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驱动。近年来,两项关键的国家战略对存储市场的格局、需求和技术方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DOIT峰会的议题也与这些政策形成了紧密的共振。

“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布局。于2022年正式全面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 ,旨在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络体系,优化数据中心的地理布局。这一战略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的算力版图。

如果说“东数西算”是宏观布局,那么《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则是具体的行动纲领。该计划为中国存力发展设定了明确的量化目标。到2025年,中国存储总量要超过1800EB,在1800EB的总量中,先进存储的容量占比要达到30%以上

该计划首次从国家层面给出了“先进存储”的清晰定义:即应用全闪存阵列(AFA)、固态硬盘(SSD)等先进部件,采用存算分离、高密度等先进技术,单位容量数据操作能力达到万IOPS以上的存储模块。

这相当于为符合规格的产品提供了直接的需求信号和隐性的政策背书。因此,各大技术供应商必然会将其研发和市场策略向这一国家标准看齐。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成为了厂商们展示其如何满足国家战略要求、争夺这一政策性市场的首要舞台。

七、  新篇章2025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

在生成式AI的技术热潮下,RAG以及智能体加速在企业落地过程中,数据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面对爆发式增长的数据和日益复杂的应用场景,如何高效地存储、管理和释放数据潜能,已成为企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DOIT传媒将于2025年11月18日在北京举办以“释放数据潜能,加速智能涌现”为主题的2025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峰会将汇聚数据存储专家、行业用户和学术代表,聚焦AI时代的数据基础设施演进、存储技术创新、智能应用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交流与分享,助力企业智能底座,迎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

我们诚邀您与行业领袖、技术先锋和创新实践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AI时代的数据新价值,把握存储技术的前沿脉动,见证智能未来的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