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盘兼具SLC+QLC,AI时代下的多种SSD主控创新

2025全球闪存峰会, 英韧科技联合创始人、数据存储技术副总裁陈杰博士应邀参加了中国SSD性能突破主题论坛沙龙对话,并在对话结束之后接受了专访。

谈到中国SSD在单盘4k随机写性能上率先突破100K(百万)IOPS的优异表现,陈杰表示,这是像英韧科技这样的公司,坚持以技术突破为主的具体体现。“我们专注于SSD控制器技术,在架构和固件算法上不断探索和迭代,使得我们的芯片较之NAND颗粒原厂的一些控制器芯片在功耗、性能上更有优势,同时具备更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以此打破SSD领域相对封闭的游戏规则。”陈杰说。

在此,陈杰特别提到了长江存储NAND科技的技术进步。英韧主控参与测试了多代长江存储的NAND颗粒,见证了长江存储X2\X3\X4 NAND颗粒的迭代过程,如今,长江存储NAND颗粒在接口速度、使用寿命上均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例如X4 QLC NAND颗粒,其PE周期次数(Program/Erase Cycle Count)相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从500提高到5000,与国际大厂有1.5倍的提升,与此同时,其功耗相对较低。

“长江存储的NAND颗粒与英韧科技控制器技术的完美适配,是成就中国SSD百万IOPS时代的重要物质基础。”陈杰说。

“在英韧科技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几步走的战略步骤,首先是以SSD主控芯片为核心进行突破,然后基于我们的控制器芯片,实现在企业级SSD业务上的突破,在这之后,以企业级SSD作为基础,面向互联网、云服务场景提供完整成熟的解决方案,包括SSD盘定制化,也包括盘上的定制化服务。几年来,我们在消费级SSD市场首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形成了PCIe 3.0、PCIe4.0、PCIe5.0系列产品,核心控制器芯片实现了批量化交付,也完成了自研控制器芯片的技术积累,如今,我们向企业级SSD跨越,实现了控制器芯片和企业级SSD产品的交付,PCIe 5.0 SSD能具备百万IOPS的性能,就是一件阶段性的成果。”陈杰娓娓道来。

目前,英韧科技已经来到了智能存储解决方案的门前,正在积极部署怎样把AI融合到实际应用场景中。据透露,英韧科技的思路是利用AI的特性从端侧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智能化分享,对关键模块的关键数据流进行智能化处理,从而避免低效的数据传输,节省能源的功耗。此外,AI也被应用于SSD自身的技术发展,如ECC校验等。

“我们与其将数据放到云端处理,还不如在终端进行一些处理和运算,这样的话,可以避免数据的来回搬移,显著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带宽开销, 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大的应用价值,还能有效提升用户隐私安全。”陈杰说。

结合AI场景的需要,也需要企业级SSD提供技术支持,其中,QLC NAND是被提及最多的技术,其目标是发挥QLC存储介质大容量的优势,同时也要兼顾性能的表现。对此,英韧科技积极探索的新的技术创新,在传统QLC SSD盘上,规划一个特定SLC区域,类似之前混闪的思路,将SLC、QLC管理压缩到同一张SSD盘上,一张盘具备两种属性,方便用户透明的使用。

据透露,英韧科技PCIe 5.0 SSD产品包含多个系列,例如N3Q和N3X,其中的Q代表QLC,而X代表任意多种可能,可以是SLC Flash,也可以新的SCM存储介质。

在采访中,陈杰也特别谈到了英韧科技的竞争优势。

陈杰表示:相较于传统NAND颗粒原厂,他们对NAND颗粒的理解也许会比我们更深刻一些,他们会掌握一些内部特殊的命令、功能,但选择第三方控制器厂商,则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与原厂以销售NAND颗粒作为终极目标不同,其SSD控制器只能支持自己颗粒,而英韧科技这样的第三方专业厂商,其控制器肯定会适配多品牌的NAND颗粒,因此可以应对NAND颗粒市场的各种变化,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加具有稳定的产品供应和更大的产品差异化价值。一句话,用开放和兼容改变于相对封闭的游戏规则,这也是中国SSD快速崛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