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邀请码”成过去式,AI智能体平台Manus开放注册

导读

曾因邀请码被炒至10万元、引发二手平台疯狂交易的AI智能体平台Manus,于5月13日正式宣布向全球用户开放注册,彻底终结“邀请制时代”。新用户每日可免费执行1项基础任务(含300积分),并获赠1000积分新手礼包,付费订阅则提供算力优先调度、企业级API等增值服务。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争议与突破交织的“中国式创新”

爆火与质疑并存

中国AI公司Monica研发的通用型智能体产品Manus自2023年发布以来引发行业热议。该产品突破传统AI交互模式,通过自主任务规划与执行系统,能直接操作设备完成报告撰写、表格制作等复杂工作流,应用场景覆盖企业招聘、金融分析、教育内容生成等多元领域。

在市场表现方面,由于采用邀请内测机制,其邀请码在二级市场溢价超万元,企业端采购价更出现五万美元案例。对此,Monica联合创始人张涛解释称限量策略源于服务器容量限制,强调从未授权任何付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研发方蝴蝶效应科技(Butterfly Effect)近期宣布完成7500万美元B轮融资,由硅谷标杆创投Benchmark领投,推动公司估值跃升至5亿美元。

技术架构层面引发行业深度讨论。开发者社区指出其系统整合Claude、GPT-4等大模型API的技术路径,质疑其底层创新性。创始人季逸超在技术白皮书中披露,产品核心采用基于通义千问的微调模型。这一技术路线在3月11日获得战略验证——阿里云与Monica达成深度合作,计划在国产算力平台实现全功能部署。

面对全球市场竞争,Manus正加速国际化布局,重点拓展美日中东市场。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OpenAI即将推出具备博士级认知的智能体框架,配套发布的Responses API和Agents SDK极大降低开发门槛;谷歌Gemini 2.0更以原生多模态处理能力,集成搜索引擎、代码执行等工具链,构建智能体生态闭环。在巨头环伺的AI智能体赛道,Manus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将成为影响其市场地位的关键变量。

二、Manus的核心能力:AI如何“取代人类”完成复杂任务?

任务执行的革命性突破

Manus与传统AI助手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交付成果”。例如,用户只需输入“分析某公司股票趋势”,Manus即可调用浏览器、数据工具和代码编辑器,生成包含图表、预测和投资建议的完整报告。这种“端到端”的任务处理模式,使其在金融分析、市场调研、旅行规划等场景中表现突出。

技术架构的独特性

Manus采用“多代理协作机制”,通过规划代理、执行代理和验证代理分工合作,并结合阿里通义千问(Qwen)系列模型的微调优化,实现了任务拆解与工具调用的高效协同。其“虚拟机+计算使用+生成物”的综合架构,进一步降低了用户操作门槛。

商业模式的双轨制

开放注册后,Manus推出三档付费订阅计划(19/39/199美元/月),分别对应基础功能扩展、算力优先调度和企业级API权限。这种“免费引流+付费增值”的策略,旨在吸引用户从基础服务转向深度使用。

3

AI行业震荡:Agent革命下的“危与机”

开放注册的“三重动机”

面对舆论压力与服务器过载风险,Manus选择在用户量突破200万等候名单时开放注册,其背后逻辑清晰可见:

  • 舆论止损:通过免费积分(每日1项任务+300积分)和新手礼包(1000积分)平息“割韭菜”争议
  • 生态建设:吸引开发者入驻平台,构建插件市场(目前已有法律文书生成等50余个插件)
  • 数据沉淀:免费用户的任务数据将成为优化AI决策模型的关键燃料。

结语

一场“智能革命”的长跑

Manus全面开放注册成为AI智能体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数字劳动力从实验室构想进入价值闭环验证阶段。在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落地需求的赛跑中,尽管面临原生架构创新性争议、国际大厂生态挤压及任务颗粒度控制等现实挑战,其展现的自动化工作流重构能力正在重塑生产力坐标系。

在OpenAI的Agent工具包与谷歌Gemini 2.0构建的智能护城河之间,Manus选择的国产化技术路径与场景深耕策略,或将催生人机协作的”第三极”范式。这场由智能体掀起的认知革命,本质是碳基文明与硅基智慧的协同进化,而产品层面的竞争不过是数字文明史前时代的微小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