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东软刘积仁:最在意创造股东价值,创新业务正加快上市

自4月28日东软医疗辅导备案信息公示表发布以来,其第一大股东、原母公司——东软集团(600718.SH)受到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看法出现两极分化。

一种观点认为,东软医疗若上市成功,东软集团投资收益及相关公司市值必然大增。另一种观点是,东软医疗独立上市,是东软集团的核心业务被掏空。

对此,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外界质疑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等创新业务独立上市,是东软控股掏空东软集团,这从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东软控股持有东软集团均价超过18元/股,投入了将近30亿元,可以说东软集团是东软控股投入资本最多的公司,说东软控股打压东软集团甚至所谓掏空,毫无逻辑和根据。”

刘积仁称:“东软控股是东软集团第一大股东,东软集团是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的第一大股东,而东软控股在所有东软创新业务里面都不是第一大股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从权益的角度看,对东软控股来说东软集团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东软控股也十分关注创新业务发展,因为不关注就等于把投入东软集团的钱往水里扔,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业绩表现及背后原因

东软集团近期在A股表现不佳,首先可能与自身的业绩表现有关。

4月27日公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该公司2018年度实现营收71.7亿元,同比增长0.5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亿元,同比下降89.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0.11亿元,同比下降95.27%。

而同日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该季度实现营收13.35亿元,同比增长7.95%;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万元,同比下降85.9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417万元,同比下降308.49%。

也就是说,从营收指标来看,东软集团表现尚属正常,但是从净利润指标来看,东软集团表现得差强人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2018年财报解释说:“如果将报告期内和去年同期同时扣除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融盛财险等创新业务公司对于净利润的影响后,同口径下,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20.56%。”

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则解释说,如果扣除创新业务公司对净利润的影响,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上升22.05%。

记者查询东软集团过往公告得知,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等东软集团原控股子公司,自2016年7月31日起先后完成融资,不再纳入东软集团合并财务报表。

刘积仁告诉记者,根据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等公司一直独立运营,融资后不再是东软集团控股子公司,因此这些公司的营收、研发、运营、管理费用等不再并入东软集团的财务报表,但由于东软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仍持有这些创新公司约30%的股权,因此,净利润(包括净亏损)仍然要依照权益法按持股比例计入财务报表。而这些创新业务公司多数处在业务转型与投入期,东软熙康、东软望海等的业绩均为负值,因此也相应地影响了东软集团的盈利水平。

记者查阅2018年财报得知,截至2018年底,东软集团在东软医疗占股29.94%,东软医疗当期净利润1.2亿元;在东软熙康占股29.25%,东软熙康当期亏损2.2亿元;在东软望海占股33.66%,东软望海当期亏损4.6亿元;在东软睿驰占股35.88%,东软睿驰当期亏损3.5亿元;在去年刚刚开业的融盛财险占股20%,融盛保险当期亏损0.86亿元。可见,这些创新业务公司对东软集团的净利润影响不小。也可以想象,如果这些公司依然在集团报表内,那么东软集团的净利润势必会变成负数,这也是东软集团推动这些创新公司引进投资者的原因之一。

刘积仁还解释说,东软集团净利润下滑还受到其他几个方面的影响。“比如加大了智慧城市、大健康、大汽车、软件产品与平台的研发投入,发展新业务、新模式和新应用;比如加强了销售团队建设,在全国各地增加销售人员300多人,人力资源成本整体也在不断增长。”其数据显示,东软集团截至2018年底的研发人员数量约为1.3万人,研发投入在营收中比重为14.62%,研发投入同比增长9.31%。

另外,刘积仁透露,尽管创新业务对东软集团造成了相当的财务压力,还是从长远的视角考虑,这几家创新业务公司所处行业和自身的发展空间巨大,已经受到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充分认可,也在积极寻求上市,一旦进入收获期,对于东软集团的业绩拉动也是必然的。

创新业务拆分逻辑

东软集团是一家股权相对分散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东软集团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东软控股(占股12.38%)、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占股9.99%)、阿尔派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占股6.33%)。

而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东软控股,共有大连康睿道(29.66%)、亿达控股(17.51%)、中国人寿(14.01%)、大连东软思维(10.82%)、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9.89%)、中国人保(8.08%)、阿尔派电子(7.57%)等多家股东。其中,刘积仁是大连康睿道和大连东软思维的实际控制人。而东软控股、东软集团和其他创新公司的设计都是无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也就是说从股权结构来看,从东软控股到东软集团再到东软医疗等创新业务公司,东软创始人刘积仁的控制力递减。

那么,在上市公司东软集团的框架下孵化东软医疗等创新业务,逐步让它们融资、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并最终走向资本市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刘积仁认为,软件产业在变革,找到业务与市场、资本与利润、生命与冒险的最佳平衡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坚持东软集团的智慧城市、医疗健康与社保、智能汽车移动、企业互联等核心业务;另一方面用软件创造了新的创业型企业和商业模式,形成与东软核心业务的互补,并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使东软这样一个老牌的软件企业活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刘积仁对记者坦言:“活着并活得很好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这种企业活到而立之年,对于当前利润的关注,已经弱于对我们生命的关注。这就像一个老人说,他活到80岁了,这时候他想啥呢,他想活得更长更远,而不是他今天能吃得饱。”

对于整个东软来说,第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我们未来可以保持东软集团持续成长、安全稳定运行,保有可靠的市场占有率”。

第二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创新、跟上发展形势。“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传统软件行业的商业模式走到今天,在价值创造上已经被out了。就像各家软件企业纷纷推出云业务一样,今天软件承载着崭新的商业模式,东软在业务模式、商业模式上也必须创新。我们不走向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我们就没有机会、没有未来。”

但发展创新业务需要大量投资,也需要能承受试错和亏损。刘积仁向记者介绍:“比如东软医疗做的医疗设备和东软集团的主营业务事实上有着协同效应,但属于完全不同的业务类型。如果把东软医疗放在东软集团体系内,为了不影响东软集团的财务表现,投入一定会受到限制,不利于东软医疗的发展。如果投入过多,就会直接影响东软集团的业绩,甚至会拖垮上市公司。所以,我们推动这些创业公司引进投资者,通过融资,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激发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东软熙康,为医院开发新型成本核算系统的东软望海,情况与东软医疗类似。

据前述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融盛财险2018年盈亏数据,除东软医疗赚了1.2亿元之外,其他4家创新公司共计亏损超过11亿元。如果不独立运营并引入战略投资者,东软集团恐怕无力承受这些创新公司在其框架内长期烧钱。

“东软系”集体冲刺IPO

在刘积仁看来,与东软集团主营业务相比,东软熙康、东软望海等处在转型期或投入期的创新业务,其发展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以东软熙康为例,作为一个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该公司现在已拥有20多家医院的牌照。“该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联网的特点,其实就是烧钱,但这种烧钱并不是盲目的。通过投入,东软熙康在快速开拓市场,积累更多的客户和数据。而积累的数据越多,估值也就越大。”

据查,与东软熙康模式类似的平安好医在去年亏损8亿元,但市值已经400亿元了。

据了解,在东软医疗、东软熙康、东软望海、东软睿驰等创新业务孵化的过程中,东软集团大概付出了仅8亿~9亿元的持股成本,而这些公司的总融资额(外部投资规模)已经超过81亿元。刘积仁表示,通过融资,东软集团对这些创新业务公司不再并表,其实释放了这些公司的创新活力,从东软的角度来说,即便是目前的投资回报也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据刘积仁透露,这些仍在转型期/投入期的创新业务不会裹足不前,目前正积极谋求上市。其中,东软医疗已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律师等已经进场,尽职调查正在进行”。另据了解,东软熙康也在积极推动上市。在不久的将来,资本市场很可能会出现3~4家“东软系”上市公司的局面。

【本文 作者:李正豪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IT » 东软刘积仁:最在意创造股东价值,创新业务正加快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