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拟增企业家奖项

谁是卓越的第一代企业家?谁是中国管理模式的拓荒者?谁30年来深刻影响着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日前,在2010 “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遴选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多位专家指出应该将关注企业和企业家结合起来,拟增设的“企业家奖项”,关注他们身上中国管理模式的思想精华。

“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到2010年已经是第三届了,每年的评奖都有个鲜明的主题,2008年的是“解码”,2009年的是“发现”,今年的主题是“创新”。这也说明了在发现中国杰出的管理创新理念和成功实践的企业中,“中国管理模式”这一概念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中国的管理哲学,现代管理科学和成功管理实践,构成了中国管理模式的铁三角。

乍一眼看上去,因为这个三角模型,对于什么是“创新中国管理模式”倒是容易理解。单就中国管理哲学这一点,就够企业家们折腾半天。上看管理之道,既有儒学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法家的权术,道家的无为……,下看管理之术,梁山的座次,大观园的丫鬟,下凡的妖怪,诸侯的运筹,光是四大名著都能给老总们无尽的启发,更别说还有《资治通鉴》和《明朝那些事》了。

企业家有想法没错,变则通,通则久。管理本是为经营服务,但业绩一飞冲天之时,大多数老总们早已沉浸在产业英雄的光环不能自拔。只有到业绩不前、赤字频出、转行无门的时候,才会想起来这公司管理是不能不抓了。倘若匆忙上阵,自然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自信东方不亮西方亮,总能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

所以在今年的“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遴选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才有专家指出应该将关注企业和企业家结合起来,更准确地说是关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原因就是“这波成功的企业家们,身上体现了中国管理模式的思想精华。在思想性结构上,这批企业家都会有一些思考,有些考虑比较深入。”而且“未来十年是比较集中的退休时期”,这也才有可能对他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

没有管理思想和实践的积累和沉淀,就谈不上真正的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不是速效药,不可能说今天念一遍《论语》,第二天就员工人人都“君子坦荡荡”,说不定还有重要骨干听到“君子不器”,就追随内心离职创业——这反而是企业的损失。也不可能说今天引入了“6西格玛”,产品就远离瑕疵。只有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通过引入、磨合、吸收、优化,管理模式才能体现出巨大的能量。

正如在每年的奥斯卡颁奖现场,掌声最长久的不是新科最佳演员,而是或者终身成就奖那位老人,因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曾经推动了电影行业的巨大进步。这些卓越的第一代企业家,当他成为中国管理模式的拓荒者时,就不断影响着后来人,甚至影响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经济。当他们开始退出企业管理的舞台之时,我们更希望他们的管理思想能够一直延续,他们的灵魂能够留在后来者的心中。如果想要看得远,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巨人的双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