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明:关系+圈子≠中国管理模式

“探寻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在关注普适价值的方面有所倾斜,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我们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模式更加具有灵魂。”面对着中国管理模式是否存在的争议,近日,在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遴选会议上,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针对中国管理模式如此说道。

王忠明同时表示,“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遴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也逐渐成为管理界重量级奖项。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更应该在活动中探寻中国管理模式的潮流方向,学会在深入研究分析中把握中国管理模式,让中国管理模式更加普适化,为中国更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分享。

现今,更多的中国管理模式喜欢张贴特色化的标签,例如把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关系和圈子认为是管理的范畴,被误解为中国特色管理,甚至成为保护落后的托词。如此看待中国管理模式,必然使其丧失了灵魂性的东西。因为中国的管理是从低级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先学习那些具有普适价值、被市场接受、被证明过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何为普适价值,王忠明对此解释到:“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企业应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基于宗教信仰的社会文化,是企业所需要的普适价值观念的源头,如东方的儒家文化都倡导的感恩文化,一旦为企业所重视,并融入自身管理,所焕发的强大生命力是不容小觑的。” 例如2009年度的“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中的组织文化奖获得者华西希望集团——一家在饲料工业领域持续保持领先水平的企业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26年间发展成总资产50亿元的集团,他们在总结自己取得高绩效时用了两个“不”:一是员工做事时不讲价钱,坚决执行老板的决策;二是员工做事时不惜力,尽可能用最大的努力——前提条件是员工对老板在收入分配上的信任。华西希望集团这种独特的“厚道文化”管理模式证明了普适价值并没有落伍,因势利导,应用普适价值将能够帮助企业在文明构建过程中树立特殊的地位,有助于中国管理模式寻找到恒久的力量和价值。

纵览中国的企业结构,具备国际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徘徊在此之外的是众多中小型企业,这里有民营企业,还有混合制企业。因此,中国的管理模式更多是给予这一群体分享,为它们提供一种正确导向。立足于受惠的主体,中国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自然决定了其必须更关注普适价值。一味的坚持所谓的特色,难以形成我们的独特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