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我们回顾了RAID、NAS和SAN这三大存储基础技术理念与产品形态的由来,他们为企业存储产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那些天才的理念,还有革命性的产品共同开启了一个数据存储的时代。
然而,当一项技术走向成熟期,行业的战场便从实验室和产品线,悄然转移到了董事会和谈判桌。技术领先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资本运作与战略并购来巩固优势、扼杀对手、布局未来,则成为了巨头们更关注的事儿。
今天,我们将进入存储江湖的“并购篇章”。聊聊企业存储历史上最经典的三大收购案,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游戏,更是关乎技术发展、市场版图和未来生存空间的豪赌,其结果对现在和未来都在产生影响。
故事1:数据重删技术争夺战:EMC vs NetApp
21世纪初,“重复数据删除”(Data Deduplication)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这项技术通过消除备份数据中的冗余副本,能够将所需的存储容量减少10倍20倍甚至更多,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备份数据的成本和管理负担。当然,它也对存储厂商卖更多盒子和容量,赚更多钱的商业模式造成了威胁。
在这一新兴领域,Data Domain是公认的市场领导者。这家公司成立于2001年,2004年推出第一款产品。它率先将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做成备份存储设备,这被认为是去重产品商业化的起点。2008年上市,市值超过20亿美元

2009年,一场围绕Data Domain的激烈竞购战正式打响,主角是当时存储界的两大巨头:EMC和NetApp,两家在重复数据删除领域都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
NetApp首先意识到了Data Domain的战略价值。经过初步接触后,于2009年5月宣布了一项友好的收购提议,计划以15亿美元(每股25美元)的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Data Domain。
作为存储市场的领头羊,EMC意识到,如果让NetApp拿到这项技术,局面会很不好。2009年6月,EMC发动突袭,直接向Data Domain的提出,要以每股30美元的全现金报价,总价18亿美元进行收购。
EMC的介入将这场收购战推向了高潮。NetApp迅速做出反应,将其报价也提高到每股30美元,但仍为现金加股票的形式。据说,Data Domain董事会最初倾向于接受NetApp的方案,因为两家公司在文化和技术整合上似乎更为契合。
然而,EMC凭借其雄厚的现金储备,不断加价和施压。最终,EMC给出了Data Domain无法拒接的价格——21亿美元。
面对EMC咄咄逼人的攻势,NetApp陷入了两难。继续加价将意味着要发行大量新股,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还会对财务状况造成压力。最终,出于对股东利益和财务纪律的考量,NetApp宣布放弃竞购,EMC赢得了竞购争夺战。
EMC收购Data Domain,不仅是购买一项技术,更是阻止了竞争对手。事实证明,这笔投资是EMC历史上最成功的收购之一。Data Domain成为其数据保护部门的核心,为EMC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年度营收。
直到2025年的现在,戴尔科技集团也时常以Data Domain为傲。重删功能不仅能节省存储成本,在防范勒索软件的数据避风港方案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在进行air-gap连接传输数据时,压缩后的数据能缩短数据传输窗口,加快数据隔离与恢复的效率。
惠普与戴尔对3PAR的争夺
如果说Data Domain之战是围绕数据保护的未来展开的,那么一年后爆发的3PAR竞购战,则是IT巨头在争夺通往云计算时代的入场券。

3PAR成立于1999年,主要从事高端企业存储领域,产品主打“存储虚拟化、精简配置(Thin Provisioning)、自动化分层存储”方向,作为精简配置的先驱,它提供了一个提高存储容量部署利用效率的机制,非常适合云计算和虚拟化环境。
这家公司的营收规模不算很大,到2010年,3PAR的营收不到3亿美元。但要注意,当时可以云计算的萌芽期,在云计算逐步兴起还有存储虚拟化技术逐步收到认可的背景下,3PAR被看做是云时代入场券,也就合情合理了。
2010年夏天,两大PC巨头,惠普和戴尔为这家规模不大的存储争破了头:
2010年8月16日,戴尔突然宣布,计划以11.5亿美元收购3PAR,外界普遍认为,戴尔主要是为了弥补其在高端存储领域的短板。当时,戴尔在高端市场特别依赖与EMC的合作关系。
一周后,由刚从EMC跳槽至惠普的存储业务负责人Dave Donatelli主导,惠普直接报价16亿美元加入竞购,比戴尔高出近30%。此时的惠普存储正面临问题,自有的EVA系列技术陈旧,而高端存储则是贴牌日立的产品,利润不高。
接下来,市场见证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竞价大战。戴尔和惠普轮番加价,报价一路飙升。最终,惠普以高达24亿美元的总价,比最初报价翻了一倍多的价格,拿下了3Par。戴尔最终选择放弃,并获得了7200万美元的解约金。
3PAR并入惠普后,成就了HP 3PAR StoreServ系列。事实证明这笔收购是成功的,3在高端虚拟化存储和云存储市场获得广泛应用,一度成为惠普存储业务的台柱子,它帮助惠普在与EMC(戴尔)、NetApp的竞争中保住了份额。
而戴尔收购失利则加深了其对EMC的依赖,不过,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收购大事件,迈克尔戴尔选择直接收购EMC,从而彻底摆脱对于EMC的依赖。
故事3:超级并购:戴尔收购EMC
到2015年,戴尔和EMC这两家,一个是PC、服务器巨头,一个是存储巨头,都感受到了来自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巨大压力,硬件市场正迅速标准化和同质化,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相比之下,EMC面临的压力更大:
一方面,市场向云转移,不断侵蚀着其核心存储业务。另一方面,激进投资者Elliott Management不断施压,要求EMC分拆其最有价值的资产——持有80%以上股份的VMware,以释放股东价值。
对此,EMC的CEO乔图斯坚决抵制分拆,他更倾向于将整个EMC“联邦”(包括EMC、VMware、Pivotal和RSA)作为一个整体出售。
巧的是,迈克尔戴尔在2013年已将戴尔公司私有化,摆脱了来自华尔街的压力。他与乔图斯的合作关系很久远,早在2001年,两家就结成了销售联盟。有传言说,他们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曾探讨过合并的可能性,但被搁置了。
私有化完成后,迈克尔戴尔重新联系了乔图斯。经过一年多的秘密谈判,2015年10月,戴尔宣布将以670亿美元收购EMC,这成为科技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案。这笔交易的结构极为复杂,还设计到VMware股票相关的细节。
这次合并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端到端的企业IT巨头。它将戴尔在服务器和中端市场的优势,与EMC在企业级存储和融合基础设施领域的统治地位相结合。合并后,能够更好地与亚马逊、微软等公有云巨头以及惠普等传统硬件对手扳手腕。
现在看来,戴尔与EMC的合并,本质上是一次防御性的强强联合,其目的是创造出在云计算时代生存所必需的规模。这是旧时代领导者的一次巨大赌博,他们希望通过整合来构建一个能够与新兴云原生巨头相抗衡的实体。
收购后,戴尔不仅获得了强大完备的企业级产品组合,还创造了一个拥有巨大市场力量的庞然大物,能够获得更好的供应链价格,并提供小型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捆绑式端到端解决方案。
2022年以来,伴随着生成式AI技术浪潮的来袭,市场对于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急剧扩张。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之一的戴尔,其股价更是接连走高,成为AI时代,除了英伟达以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那么,在AI时代,存储产业将如何进化?新的“Data Domain”和“3PAR”将出现在哪儿?传统的存储巨头又将如何应对挑战,续写辉煌?或许,答案已经出现了而我们不知道。

为了共同探讨AI时代的数据基础设施演进、存储技术创新、智能应用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2025年11月18日,以“释放数据潜能,加速智能涌现”为主题的2025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将于北京举行,希望能找到开启又一个存储时代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