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亚马逊云科技,Dify从开源到千万营收只用了两年

自2023年上半年成立以来,Dify凭借非常活跃的开源社区和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不仅获得了全球开发者的关注,还在企业市场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两年后的现在,Dify已实现千万级营收,并保持着指数级增长。

图为Dify亚太区总监黄炜锵(左1)出席在香港举办的亚马逊云科技TechFest大会

近日,在亚马逊云科技于香港举办的TechFest大会上,Dify亚太区总监黄炜锵解读了Dify的成功之道,特别是如何从开源项目转变为成功的企业级AI平台这件事。此外,他还谈到了企业生成式AI落地现状以及与亚马逊云科技的深度合作。

从明星级开源项目到广受认可的企业级AI平台

“Dify是从2023年5月启动的项目,这是一个一站式的AI应用开发平台,”黄炜锵介绍道。事实上,Dify已成为GitHub上广受好评的开源项目之一,也是当下最热的AI开源项目之一,其GitHub Star数量已突破11万。

在ChatGPT爆火初期,市场涌现的大语言模型和解决各种特定问题的工具有很多,比如模型推理框架,各种向量数据库,各种UI工具,提示工程工具,还有一些模型监控的产品,东西很多,但想把这些组装称一个系统则很难。

Dify发现了这一问题,它把构建生成式AI应用要用的工具,包括可视化的工作流编排、智能体搭建、RAG知识库、向量数据库、监控管理等组件进行整合,让开发者可以一键部署的方式构建AI应用,大大降低了AI应用的落地门槛。

一位日本网友在看到,政府要做的某一个Agent相关的项目大概花费了数亿日元时。忍不住发帖称,这样一个项目如果用了Dify,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做到。这一句话立马炸开了锅,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到Dify寻求合作,意外带来了极佳的推广效果。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包括笔者本人去年也多次看到了Dify相关的帖文,了解到这是一款对开发者友好的平台。Dify亚太区总监黄炜锵表示,开发者认可Dify之后,会组织线上活动,会写博客,录视频把Dify推荐给别人,口口相传形成了良性循环。

Dify亚太区总监黄炜锵

Dify在开源领域的好评,也为其商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Dify除了可以开源免费部署以外,还提供了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SaaS服务。该平台基于亚马逊云科技构建,目前已承载了大约100万个AI应用,可以提供很高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在此基础上,Dify将经过验证的成熟架构打包成Dify Enterprise企业版,并上架至亚马逊云科技的Marketplace,为企业客户提供安全、可私有化部署的解决方案。企业客户不仅带来较高的客单价,也让Dify的方案得到了更严苛的验证。

黄炜锵透露,Dify企业版业务自2024年8月启动以来,恰好满一周年。“营收规模已达到千万级别,且每个季度都实现指数级增长,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显然,Dify已是成功的企业级AI平台。

2025年,企业落地生成式AI技术的一些趋势和现状

黄炜锵谈到过去一年以来,企业落地生成式AI技术趋势上的变化。他认为,在2024年,很多企业的项目更多还是以噱头为主。到了2025年,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具体业务场景的落地应用显著增多。

谈到企业落地生成式AI技术时,很多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RAG,但黄炜锵介绍称,Dify早期用户大多也都会基于知识库做RAG,现在虽然比例上下降了,但整体RAG用户的绝对值依然庞大。

Dify最初的定位就是做Agentic(智能体),用户可以上传文件,让Agent去理解和调用这些文件,再配合工作流完成任务。许多复杂的应用都是这样实现的,这比传统工作流或RPA平台会更简单,用户用自然语言就能轻松创建智能体。

但很快问题出来了,Agent虽然灵活、可快速构建,可以调用搜索、制图等多种工具,但它缺少工作流那样的100%可控性。而企业对可控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都很高,所以,对很多企业用户实际使用时,工作流工具仍必不可少。

Dify的创始成员多来自国内,有多年大厂经验,但公司诞生之初就是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黄炜锵表示,“我们目前的流量主要来自日本和中国大陆,并正逐步扩展至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未来计划将Dify更多的拓展到欧美地区”。

不同地区的企业对Dify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黄炜锵观察到,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动手能力强,更侧重于深入的技术交流和快速应用。而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企业更关注合规性、安全性以及业务场景,需要通常需要经过POC后才会落地。

黄炜锵表示,香港市场的用户都非常务实,主要集中在能带来显著ROI(投资回报率)的部门级应用上。比如,用智能客服来替代基于关键词规则的问答机器人,用多模态模型的内容提取,在法务和租赁场景进行合同文档智能比对。

亚马逊云科技加速Dify的全球商业化进程

Dify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与云厂商的紧密合作,尤其是亚马逊云科技。黄炜锵表示,”最初,Dify加入了亚马逊云科技的加速器项目,获得了宝贵的云资源和专家支持,为我们SaaS平台的高可用架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企业版商业化的过程中,亚马逊云科技的优势更为凸显。黄炜锵提到了加密货币交易所客户的案例,该客户需要承受每秒至少500个请求的高并发压力,并且要求在一个月内上线,刨除测试时间,实际开发只有三个星期时间。

亚马逊云科技的专家团队与Dify紧密配合,一步步攻克了数据库性能瓶颈,完成了POC验证,最终在两周后成功上线生产环境。黄炜锵表示,亚马逊云科技提供的相关专家,还有服务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是比较可信赖的。

此外,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也是Dify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渠道。黄炜锵表示,“Marketplace上,我们可以支付较低的交易费用即可完成销售,远比自建销售团队更具成本效益。“

此外,黄炜锵还提到,他能能明显感受到,亚马逊云科技的销售会非常积极地推广像Dify这样的ISV解决方案。这与此前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电商平台,还有一些与亚马逊业务有重合的公司,也敢把业务放到亚马逊云科技上的重要原因。

结束语

Dify的成功其实也给很多开源项目的未来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从GitHub上的11万Star到千万级营收,Dify用两年时间证明了开源与商业化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模式。

当然,Dify的成功首先与自己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商业路径规划有很大关系。一个大的前提背景是有AI技术浪潮的东风,想要及时抓住这样的东风,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也很重要,这也提醒创业者,要善于利用云计算提供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