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美国出口管制之下,中国AI产业曾陷入“算力焦虑”。阿里巴巴最新研发的AI推理芯片,不仅兼容英伟达软件生态,更全部由国内企业代工,标志着中国在突破“卡脖子”困境中迈出关键一步。

“阿里最新研发出一款全能型AI推理芯片,目标直指被美国严控出口的英伟达高端GPU”。2025年8月底,《华尔街日报》的这则报道瞬间引发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这款正在测试阶段的芯片,旨在服务更广泛的AI推理任务,而且与英伟达兼容。新一代芯片不再由台积电代工,转为由国内一家企业代工,彰显了阿里在芯片自主化道路上的决心。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阿里新款AI芯片:
国内晶圆厂代工
近日,有消息传出,阿里巴巴集团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AI芯片,且该芯片目前已步入测试阶段。此款芯片专为各类AI推理任务打造,旨在满足公司内部及客户对高性能AI计算的迫切需求。
据了解,为规避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制造先进制程AI芯片的禁令限制,阿里巴巴选择委托一家中国企业代工生产这款AI芯片。此前,美国已明令禁止台积电为中国企业生产采用先进制程的AI芯片。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NVIDIA的H20芯片获得了美国政府的销售许可,但有消息披露该芯片存在“后门”安全隐患,致使其目前无法在中国市场正常销售。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研发新型AI芯片,被业界视为对NVIDIA在中国市场空缺的有力填补。
阿里云芯片供应的“后备策略”引发了市场的广泛热议。今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将在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8月29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CEO吴泳铭透露,公司每个季度的AI开发支出会因供应链状况的不同而有所起伏。面对全球AI芯片供应形势及政策环境的动态变化,阿里巴巴已制定“后备策略”,通过与多家合作伙伴携手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储备体系,以灵活应对各种行业变化。吴泳铭还着重强调,3800亿元的资本开支将按计划稳步推进。
2
从“平头哥”崛起
铸就“芯势力”传奇
2018年,阿里云业务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规模持续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其服务器中高达90%的芯片依赖进口,这一局面构成了显著的供应链风险。这种对外部芯片的高度依赖,使阿里云的核心算力稳定性受制于外部技术环境和全球供应链的变化,任何技术迭代或国际经贸波动都可能对其运营带来重大影响。
此时,美国政府对中兴的制裁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科技行业的危机感。美方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出售包括芯片在内的关键零部件,导致中兴业务几近停摆,营收大幅下跌,企业面临严重生存挑战。这一事件使阿里清醒认识到,即便云业务规模庞大,如果缺乏自主可控的底层算力支撑,整个业务体系依然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难以抵御外部风险。
为此,在马云的推动下,阿里正式成立了半导体公司“平头哥”,体现了公司坚定投入芯片自研、直面技术挑战的决心。这一举措旨在通过自主研发芯片,逐步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提升阿里云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业务稳定性。
2019年,对于阿里的芯片研发征程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平头哥”不负众望,成功推出了AI推理芯片“含光800”,为阿里的芯片事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21年,阿里在芯片领域持续发力,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发布了128核云服务器CPU“倚天710”。这款芯片在一系列技术指标上实现突破,成为云服务器CPU领域的佼佼者。凭借“倚天710”,阿里在云端算力的激烈竞争中,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此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困境。
再到如今,阿里在芯片研发的道路上依旧一路高歌猛进,其最新AI芯片已完成测试,未来有望在芯片领域创造更多辉煌。
3
云芯协同:
构建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
阿里的真正优势在于其能与阿里云生态形成深度协同。阿里已推出多款自研AI芯片以及AI大模型,并通过阿里云将AI算力与解决方案服务化,提供给广泛的企业用户。
这种“云+芯片”双轮驱动的商业策略,既避免了传统硬件销售的重资产压力,也缩短了客户部署AI应用的时间。客户无需购买硬件即可享受自主芯片的性能优势。
阿里在2021年就提出了 “一云多芯”战略,称其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正全面兼容X86、ARM、RISC-V等多种芯片架构。这种布局使得新芯片能够快速在实际场景中落地验证,不断迭代优化。
完善“云芯协同”的创新模式。阿里的实践表明,云计算企业自研芯片具有显著优势,如贴近应用场景、数据反馈及时、商业化路径明确。应鼓励更多云服务提供商加大芯片研发投入,形成“应用需求驱动芯片创新,芯片进步促进应用拓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云厂商与代工厂合作建设先进制程生产线。
其他互联网企业对国产芯片的探索与实践
除阿里巴巴外,百度、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积极投身于芯片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百度在芯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昆仑芯超节点于8月正式全面启用,并成功接入百度公有云服务体系。同时,昆仑芯3万卡集群也在今年顺利点亮,腾讯此前已成功推出三款自主研发的芯片产品,包括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以及智能网卡芯片“玄灵”。此外,腾讯还曾与AMD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了星星海智慧木系GA01 GPU卡。字节跳动在自研芯片方面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其研发的芯片主要应用于视频编解码、云端推理加速等关键场景。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纷纷投身自研芯片的浪潮,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行业对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回应,更揭示了技术竞争核心正从软件层向底层硬件深度延伸的深刻逻辑。自研芯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性能与效率的精准优化上:互联网公司基于自身业务场景(如AI推理、视频编码、云计算调度等),能够针对特定算法和工作负载定制芯片架构,从而实现远超通用芯片的能效比和计算密度,有效降低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指出,随着AI大模型从单模态向多模态的演进,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算力需求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算力资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然而,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相比,国产AI芯片在系统生态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业内专家表示,国产芯片要想在全球算力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采取性能提升与生态构建并重的双重策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
结语:
阿里成功研发出全新的AI芯片,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在实现AI芯片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成果不仅体现了阿里在AI领域的战略布局,也是对外部技术挑战的积极应对。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环境下,这一举措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推动技术自主创新的努力。
预计在国内多家企业的共同推进下,国产AI芯片将持续发展,并在全球AI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