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软件发展论坛:AI赋能与资本驱动下的产业突围之路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高端工业软件领域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国产替代迫在眉睫。以CAE工业仿真软件为例,其对超算算力的强需求曾使国产软件举步维艰。然而,随着“东数西算”工程降低云端算力成本,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国产工业软件迎来了弯道超车的关键窗口期。

8月16日,第十二届国产工业软件专题论坛在CCF HPC China 2025期间举行。论坛从国产工业软件商业前景、资本力量的关键作用、信创市场突破路径、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及AI技术融合等多角度,探讨工业软件加速从“国产替代”向“创新引领”的变革之道。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副理事长、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健

论坛主席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在致辞中指出,工业软件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转变的核心关键技术,如何实现研发设计等高端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使我国工业企业软件体系实现自主可控,成为国家层面重点关注的焦点。同时,发展国产工业软件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技术突破:AI驱动下的工业软件新范式

现场多位奋斗在产业界一线的专家分享了团队的创新突破,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引发听众的强烈共鸣。

AI+CAE重塑工程设计效率  

树优(宁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赖宇阳

树优科技作为AI与工业仿真深度融合的践行者,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UniXDE多学科设计仿真优化云平台。树优(宁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宇阳指出,传统工业仿真需数周甚至数月完成的设计验证,借助AI算法可缩短至小时级甚至秒级。以中信戴卡为例,其轮毂设计效率提升60%-70%,年开发上千款产品均基于该平台。树优通过“1+4+N”架构整合多物理场仿真、智能优化与数据建模,构建了从建模、验证到决策的闭环系统,并适配国产求解器生态,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电池仿真的“黑箱”破局  

鸿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况望望

鸿之微ABD电池仿真工具基于电化学P2D模型,通过“宏观-微观”双尺度仿真精准模拟锂离子电池内部行为。鸿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况望望强调,传统电池研发依赖实验试错,而ABD通过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将材料性能预测与电芯设计无缝衔接,为宁德时代等企业节省千万级研发成本。  

数值反应堆引领核能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刘宙宇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刘宙宇教授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NECP团队自主研发的高保真数值反应堆软件NECP-X,实现了商用压水堆和研究堆等全堆芯的多物理耦合模拟,计算精度和分辨率由于传统两步法软件。已在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应用,加速我国核工业软件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量子力学赋能材料革命 

合肥瀚海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伟

合肥瀚海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表示,瀚海量子通过量子力学与AI的融合,构建了“计算设计-性能预测-实验验证”智能闭环。其DGDFT软件在神威超算上实现250万原子级模拟,支撑半导体器件优化与新能源材料研发,为材料科学开辟了新路径。  

AI仿真让“所思即所得”

清航飞迈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梁明刚

清航飞迈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明刚介绍其团队自主研发的FEMAI/AICoDe平台通过自然语言生成三维模型,将复杂仿真任务效率提升百倍。AI本构模型可自动分析材料特性,而Text-to-CAD功能使非专业用户也能快速建模,彻底颠覆传统CAE软件的操作逻辑。  

国产CFD向高精度进军

广州远诺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孙凯

广州远诺自主开发了采用大涡模拟(LES) 这一高精度技术路线的国产CFD软件,通过采用自研高性能可扩展并行架构,代码兼容国产芯片与英伟达GPU等不同硬件,均可实现较高的计算效率。在市场策略上,聚焦整车风阻这一应用场景,DrivAer标模,仿真误差在1%以内。该自研并行构架,目前也对部分国产CAE软件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开放。广州远诺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凯表示,希望通过技术共享与软硬协同,与业界共同推动国产CAE生态的繁荣与发展。

思辨五大议题 直击产业痛点

国产工业软件发展路径探索

论坛最后的讨论环节聚焦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核心挑战,包括嘉铭浩春创始合伙人尹七春、诚美资本合伙人潘阳发等专家参与,现场讨论激烈,将论坛推向高潮。

*投票结果仅反映当次现场意见倾向,不作为组织或个人正式立场

话题1: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是否取得了成功?

正方观点:国产工业软件在“从无到有”的突破上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国内已涌现出一批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企业,覆盖CAD、CAE、EDA等关键领域,部分产品在细分市场(如新能源、船舶仿真)实现技术突破,人才队伍规模显著扩大。此外,政策支持与资本注入为产业生态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产工业软件已跨越“空白期”,进入技术验证与市场渗透阶段。

反方观点:成功的标准需回归商业本质。多位嘉宾强调,当前国产工业软件尚未实现全球市场份额的实质性突破,用户付费意愿低、盗版泛滥、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问题仍存。一些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盗版国际软件,国产软件在性能、易用性及生态整合上仍存差距,真正的成功需以商业化落地和用户认可为标志。

话题2: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是否必须依靠资本力量?

正方观点:资本是产业化的关键推手。投资人认为,工业软件研发周期长、投入高,资本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助力人才聚集、技术并购与市场拓展。资本通过整合资源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尤其在AI等前沿领域,资本的催化作用不可替代。

反方观点:资本可能扭曲产业方向。在场的创业者表示,资本过度介入可能导致短期逐利行为,如忽视核心技术积累、盲目扩张或人才流失(如大厂高薪挖角)。嘉宾提出,工业软件的战略属性要求其发展需兼顾国家安全与长期主义,资本需以“耐心资本”形态参与,而非单纯追求财务回报。

话题3:国产工业软件在信创市场能成功吗?

正方观点:政策红利为信创市场提供确定性。信创市场通过政策采购为国产软件提供了“试验田”,尤其在封闭场景中,国产软件可依托本土化服务与安全合规优势逐步替代进口产品。信创市场是技术验证与用户反馈的重要起点。

反方观点:信创成功不等同于产业成功。信创市场常依赖政策强制,而非真实需求驱动,导致产品迭代缓慢。而信创市场的“保护性成功”可能掩盖技术短板,若无法转向市场化竞争,最终将沦为“伪成功”。

话题4:国产工业软件在商业化市场能成功吗?

正方观点:细分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新能源、光伏等中国领先产业为国产软件提供了“换道超车”机遇,用户对本土化服务、快速响应的需求可转化为竞争优势。以材料仿真领域为例,指出国际软件因缺乏本土化适配,正被国产方案逐步替代。

反方观点:商业化面临系统性挑战。中小企业付费意愿低、盗版盛行、国际巨头价格战构成三重压力。嘉宾直言,国产软件在商业化中常陷入“一锤子买卖”困境,缺乏持续迭代的动力与用户粘性。

话题5:国产工业软件能不能走AI路线?

正方观点:AI是突破传统瓶颈的关键路径。AI可提升仿真效率(如通过大模型加速网格划分)、优化算法精度(如结合深度学习提升求解器性能),并在设计自动化、智能优化等场景中创造新价值。

反方观点:AI无法替代核心工业逻辑。现场的技术专家提出,AI在全局收敛性、物理规律一致性等根本问题上存在局限,传统求解器仍不可替代。AI需与工业场景深度融合,而非“为AI而AI”,否则可能沦为营销噱头。

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是一场“技术-市场-资本”的三重博弈。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更需在政策护航与市场驱动间找到平衡,在资本赋能与产业自律中构建生态,最终以用户价值为核心实现商业化突围。AI或许是加速器,但工业软件的灵魂始终在于对工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持续创新。

展望未来:从“自主可控”到“全球引领”

国产工业软件的突围,不仅是技术攻坚战,更是生态与战略的系统性变革。随着“东数西算”释放算力红利,AI大模型加速研发范式升级,国产软件有望在新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未来,需以开源协作打破壁垒,以资本催化商业闭环,以AI重构研发流程,最终构建自主可控、全球领先的工业软件生态。正如论坛嘉宾所言:“工业软件是用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唯有在实践中不断突破,才能让中国智造真正站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