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领域的RISC-V:边缘端处理器Electron E1来了

随着边缘计算场景不断增加,超低功耗CPU需求日益增长,其需要具备长期运行能力、可嵌入难接触的环境、依靠电池或环境能量供电等特性。一家专注于开发高能效处理器的初创公司Efficient Computer针对传统微处理器架构的能效瓶颈,推出一款产品——Electron E1处理器及配套编译器effcc Compiler,旨在以全新方式提升通用计算的能效表现。

Electron E1 芯片,图片来自Efficient Computer

重构思路

长期以来,冯·诺依曼架构主导计算领域,其核心逻辑是“从存储器读取指令—处理数据—结果存回存储器—读取下一条指令”的循环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大的额外开销:

  • 指令读取能耗高:每秒数十亿次的指令读取操作本身消耗大量能量;
  • 分支预测成本:为避免流程中断,现代CPU需通过“分支预测”逻辑预判下一条指令,进一步增加能耗与复杂度。

这些问题在边缘计算场景中被放大——对于依赖有限能源的设备,低效能耗直接限制了运行时长与应用范围。因此,打破冯·诺依曼架构的桎梏,成为提升边缘端处理器能效的关键。

架构核心:用空间代替顺序读取

E1处理器的核心创新在于采用“数据流架构”,将程序指令在芯片上进行“空间布局”,不依赖存储器的顺序读取,具体设计包括:

  • 计算单元阵列:由一组简化的计算单元(tiles)组成阵列,每个单元可执行指令,但省去指令读取、分支预测等非必要功能,仅保留核心计算能力;
  • 可编程网络连接:计算单元通过专门设计的可编程网络连接,数据按程序逻辑在单元间流转,前一单元的处理结果直接作为后一单元的输入;
  • 灵活适配分支逻辑:遇到if/then/else等分支语句时,计算单元的空间排布会相应分支,类似“铁轨岔路”,确保数据按正确路径流转。

配套的“effcc Compiler”编译器则负责将C语言等常见程序映射到硬件:为每条指令分配计算单元,并配置网络路径,确保数据按序处理。即使是包含反馈路径的“任意循环”(如while循环),也能通过架构设计实现通用计算——这一突破解决了多数数据流架构无法支持通用计算的难题。开发者不需更改代码结构,便能将现有程序高效运行在E1架构上。

在典型嵌入式任务中(如传感器数据的快速傅里叶变换、机器学习卷积运算),据称,E1的能效比商用超低功耗CPU高出10-100倍,且具备两大核心优势:

非侵入式适配性:支持C语言编程,兼容常见平台,用户无需重构代码即可迁移;

个性化优化空间:基础模型具备泛化能力,补充少量个人数据即可进一步提升精度,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无论是嵌入工业设备、物联网传感器,还是为身体障碍用户提供交互工具,都能在有限能源下维持长期稳定运行。

发布意义:为边缘计算场景提供通用、高效的新范式

与谷歌TPU、亚马逊Inferentia等特定用途的数据流架构不同,E1具备通用计算能力,其可编程网络支持任意控制逻辑与循环结构,使其不仅能适配通用任务,也适用于AI、传感器等对低功耗有极高要求的边缘场景。

简单理解这就相当于嵌入式领域的RISC-V,都是为了在功耗受限设备上实现高效计算能力的架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