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四小龙”加速崛起:摩尔线程、沐曦IPO同日获受理,国产芯片产业迎来关键节点

导读

2025年6月30日,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标志性节点——国产GPU厂商摩尔线程与沐曦双双获得科创板IPO受理。招股书显示,摩尔线程拟募资80亿元,创下2025年科创板在审项目募资规模新高;沐曦则计划募资39亿元,两家合计近120亿的资金规模彰显资本市场对国产GPU赛道的强烈信心。

这一事件被业内视为国产GPU发展的分水岭。两家均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作为国产GPU“四小龙”成员(另两家为壁仞科技和燧原科技),在经历五年技术攻坚后,同步迈入资本化新阶段。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国产GPU迎来关键节点

技术突围与生态困局

2025年6月30日注定载入中国半导体史册。上交所官网显示,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申请同时获得受理。

摩尔线程80亿元的募资规模不仅是当日五家受理企业之最,更创下2025年科创板在审项目募资新高。

招股书揭示了国产GPU企业惊人的成长轨迹:摩尔线程营收从2022年的0.46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4.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8.44%;沐曦更以超常规速度发展,从2022年仅42.64万元营收跃升至2024年的7.43亿元,三年增长近两千倍。

高增长背后是巨量研发投入,这种投入反映了GPU行业的技术壁垒——硬件设计复杂度高,软件生态构建更难。

摩尔线程在招股书中41次提及英伟达,表明在资金实力和CUDA生态方面存在差距。沐曦则指出,中国GPU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占据,国产替代面临技术标准适配和用户习惯迁移的障碍。多位半导体行业人士表示,AMD、英特尔等国际巨头也难以改变英伟达的市场地位,国产厂商面临挑战。

2

双雄并立,目标一致

打响技术突围战

■ 摩尔线程:全功能GPU的“中国方案”

创始人张建中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其团队凭借对GPU生态的深刻理解,率先提出“全功能GPU”技术路线。核心架构MUSA(Moore Threads Unified System Architecture)实现单芯片支持AI计算、图形渲染、物理仿真三大功能,覆盖从芯片、板卡到集群的完整解决方案。其消费级显卡MTT S80以英伟达RTX 3060三分之一的价格,实现相近性能,在年轻用户中建立品牌认知;数据中心产品MTT S4000则通过千卡集群效率超越国外同代系产品,成为智算中心首选。

■ 沐曦:自主IP的“硬核突围”

以AMD基因团队为核心,沐曦聚焦数据中心市场,从通用计算(GPGPU)切入,逐步扩展至图形渲染。其旗舰产品曦云C系列训推一体芯片采用全自研GPU IP、指令集和架构,在单卡性能、集群稳定性及生态兼容性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25年Q1,沐曦GPU累计销量超2.5万颗,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及商业化智算中心,成为科学计算、基因测序等领域的核心算力底座。

■ 目标共识:打破国际垄断

尽管路线不同,但两家企业均以替代国际巨头为目标。摩尔线程通过“硬件+软件+生态”全栈布局,试图构建中国版英伟达;沐曦则以自主IP为根基,摆脱对外部技术授权的依赖。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既避免了同质化内耗,又形成对国际市场的合力冲击。

三、国产GPU“四小龙”

除了摩尔线程和沐曦之外,壁仞科技和燧原科技也都处于上市辅导阶段,他们合称“国产GPU四小龙”。国产GPU企业如此密集冲刺IPO,绝非偶然。2018至2020年四家企业先后成立。经过5-7年的发展,他们的产品逐步成熟,经过多代产品迭代,技术指标不断提升。也与大模型公司、数据中心等客户建立起合作关系。

公司创立时间技术路线代表产品最新进展
摩尔线程2020年6月全功能GPUMTT S80显卡、KUAE智算集群科创板IPO受理,千卡集群落地
沐曦2020年9月三系列并行曦云C500训推芯片科创板IPO受理,累计销量超2.5万颗
壁仞科技2019年通用GPUBR100系列港股IPO筹备中
燧原科技2018年AI专用芯片云燧i20推理卡上市辅导阶段

摩尔线程以全功能GPU为核心,构建起覆盖AI计算、图形渲染、视频编解码的完整生态。其自主研发的MUSA架构集成四大引擎,MTT S80显卡单精度浮点算力直逼英伟达RTX 3060,千卡集群效率更超越国际同代产品。在AI大模型训练领域,摩尔线程KUAE夸娥智算中心已支持DeepSeek 671B全模型推理,成为首个实现FP8精度的国产GPU,显著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

壁仞科技则以算力性能刷新行业标杆。其BR100芯片峰值算力达1000TFLOPS,创下全球通用GPU算力纪录,较英伟达A100提升3倍。更值得关注的是,壁仞科技通过异构GPU协同训练方案,实现产品规模化落地,BR100系列已部署于多个国家级智算中心,并与中国移动等巨头合作推进AI PC与千卡训练集群建设。

燧原科技深耕云端AI算力,其“邃思2.0”芯片单精度算力达160TFLOPS,支撑百亿参数大模型训练。通过自研“驭算”AI软件平台兼容主流框架,客户迁移成本降低70%,在金融风控、智慧医疗等垂直行业市占率突破60%。燧原与腾讯联合打造的智算中心,更成为国产算力替代的标杆案例。

沐曦科技则在HPC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采用Chiplet技术的曦云C系列芯片,以14nm工艺实现7nm级性能,功耗降低40%。其千卡集群已支撑北京智源研究院完成千亿参数MoE大模型训练,曦思N100推理卡更在智慧城市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4

千亿市场的诱惑与枷锁

机遇与挑战并存

工信部规划显示,2025年中国算力规模将超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需达35%。市场研究机构预测,中国GPU市场规模同年将突破1200亿元,三年增长近50%。

三大运营商近期抛出300亿元AI服务器采购大单,国产芯片占比显著提升。

政策东风强劲。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半导体产业,GPU被列为关键核心技术。而美国制裁反而加速国产替代——2023年10月,壁仞科技和摩尔线程被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1月美国发布对华晶圆代工限制新规,卡住先进制程芯片制造。

繁荣背后暗藏隐忧。摩尔线程招股书中41次提及英伟达,凸显软件生态的鸿沟。沐曦坦承:“中国GPU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占据,国产替代面临技术标准适配和用户习惯迁移的障碍。”

硬件差距同样明显。沐曦曦思N100算力仅英伟达A100的四分之一(INT8 160TOPS)。而英伟达已进入4nm时代,国产GPU仍以7nm/14nm为主。

但不管怎么样,国产GPU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态的逐步完善,它们有望在未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