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将智算产业置于国家战略核心位置。《“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10%,并将算力基础设施列为数字经济 “新基建” 的核心内容。作为数字经济的 “电力”,智算产业承担着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重任,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何宝宏
智算产业发展瓶颈与多维挑战
聚焦智算产业发展,2025 酒仙桥论坛于近日在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举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在《智算产业的新发展与挑战》主题演讲中深度剖析了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何宝宏指出,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已突破传统技术边界,大模型训练对高性能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数据决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上限,算力则决定人工智能的底线。多模态大模型对算力、存力、运力的深度协同提出严苛要求,而推理场景的实时响应特性,更对智算产业的技术创新形成多维考验,推动算力革命进入全新阶段。
我国算力政策历经阶段性演进,从早期聚焦算力中心布局与节能优化,到中期推进东西部协同的 “东数西算” 工程,现阶段已转向自主可控与绿色低碳的发展重心。工信部提出的 “点链网面” 战略,明确了算力产业从单节点提质增效到多节点串珠成链,再到高速网络互联,最终实现全产业赋能的发展路径。
尽管我国算力规模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快速扩张,智算产业仍面临五大核心挑战:其一,国产芯片在制程工艺、算力性能及生态构建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短期高效供给能力受限;其二,存储架构在多模态数据治理、存算效率及安全防护等方面面临挑战,无法满足海量数据资源增长对先进存力的需求;其三,智算集群进入1/10万卡时代,技术标准体系与产业生态建设亟待推进智算网络的系统化构建;其四,基础设施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算电协同发展机制亟需深化;其五,智算产业生态尚处培育期,行业垂直应用面临数据隐私敏感、高质量数据集短缺等问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算存运协同突围路径及产业创新实践
我国算力政策历经 “中心布局 — 东西协同 — 自主可控” 三阶段升级:早期聚焦算力中心节能优化,中期通过 “东数西算” 工程推动全国算力资源跨区域协同,现阶段则转向自主可控与绿色低碳发展。例如,贵州、内蒙古等 8 个国家枢纽节点已形成超 40EFLOPS 算力规模,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年交易额突破 25 亿元,算力调度平台实现 “算力像水电一样按需取用”。工信部 “点链网面” 战略进一步明确,从单节点效能提升到多节点网络互联,最终实现全产业赋能的发展路径。
面对智算产业的严峻挑战,何宝宏提出智算产业未来将呈现技术演进与生态构建双轮驱动的发展趋势。在技术路径上,产业将从单一追求极致性能转向 “高性能 + 普惠型” 双轨并行发展模式。低成本算力模式的兴起,促使 AI 大模型的算力需求从训练端向推理端转移。
同时,存储领域也将迎来革命性突破,新型存储介质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网络架构全面升级以适应多元场景性能需求。在绿色发展层面,构建 “算力 – 电力” 协同模型将成为行业共识。生态建设方面,需形成 “上游芯片厂商突破关键技术,中游智算服务提供商完善算力服务市场,下游聚焦高价值场景”的产业新生态。
据悉,2025 酒仙桥论坛的主办方北电数智持续推进技术与行业融合,针对国产芯片在市场信任与应用适配方面的痛点,北电数智于今年推出国内首个 AI 芯片适配认证体系 ——”星火·国产算力 AI 原生适配认证”。该体系依托 “先进计算迭代验证平台” 与 “国产算力 PoC 场景验证平台”,着力解决国产芯片性能信任缺失与应用复杂性难题,推动国产算力在多行业、多场景的高效部署与深度对接。同时,其构建的 “1 个 AI 基础设施底座 + 2 大产业发展平台” 模式成效显著,通过打造全栈 AI 能力底座,打通算力、数据、模型之间的资源壁垒,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根基;依托传统产业赋能平台开发场景化解决方案,借助新兴产业加速平台聚焦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有效破解 “算力孤岛” 瓶颈,助力 “AI 产业化” 进程。相信以北电数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将持续加速技术创新,通过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共同推动智算产业突破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