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私有化的品牌套利

经历了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7年之痒,一贯低调的盛大CEO陈天桥于10月中宣布进行私有化退市,这无疑是资本市场的一枚重磅炸弹。与目前大多因为业绩增长乏力,缺乏长期布局或是二级市场表现欠佳而被迫选择退市的企业不同,以陈天桥为代表的盛大管理层现正踌躇满志,旗下业务已全面铺开,增长前景可期。

从战略的角度,盛大私有化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摆脱公共企业的业绩束缚,能够重新对公司业务进行整合和调整;考虑到陈天桥曾在“两会”期间递交的“红筹回归”提案,不排除盛大有意放弃NASDAQ,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可能。在中国概念股估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盛大的私有化通过PPP策略(公开上市-私有化-公开上市)回归A股,可利用估值差异进行资本套利。抛开财务层面的分析,从品牌的角度来观察,陈天桥家族此次的私有化及其后续再上市资本运作也为正在钝化的盛大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品牌增值的巨大套利空间。

从通常意义上看,上市以一个正向的品牌操作,企业通过上市能够集中放大其品牌的影响力和品牌内在价值。但随着中概股整体估值一落千丈,对盛大而言此时选择私有化反而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其品牌价值。

特别是协议控制的VIE架构后遗症也随着在美上市互联网公司日益增多而爆发出来。虽然VIE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在美上市互联网企业品牌形象的支离破碎。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其品牌资产价值通常由公司声誉,产品声誉,使用者影响力,创始人或CEO声誉和投资者口碑5部分构成,最有效的品牌扩张效果就是能够同时正面树立且持续强化这5种因子。但凡其中某一个或两个因子钝化或减弱,就会拖累品牌资产价值。

但在之前很多年中,多数海外上市企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对投资者口碑的品牌营造需要面向海外投资者,而产品最主要的使用者却在大洋彼岸的国内。用户和投资人这一群体并不重合,以至于很多海外上市公司还要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进行投资者公关。尽管如此,由于投资者远离本土消费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的品牌认同更多是基于对商业模式和行业动态的判断,而与直观的产品体验无关,加之所谓扩容引起的审美疲劳和今年爆发的中概股诚信危机,投资者口碑的直线下落使得中概股持续处在估值底部,美国资本市场逐渐失去造血功能。

与之相反,近年来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却是高歌猛进,除了用户的指数级增长,互联网在国内越来越主流化,并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结构升级,驱动文化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如果盛大最终能够通过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其用户则有可能转化为直接的投资者,同时A股相对海外市场的估值优势也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如果盛大刚好成为第一家回归国内的主流互联网品牌,这种定位的先发优势也会使盛大享受投资者通常给予超过之后同类企业20%以上的品牌溢价。中国刚刚出台对文化产业的重大政策利好,以及媒体对此事件标志意义的普遍关注,由此带来的品牌红利,政策红利,传播红利及国内的人口红利也使盛大品牌套利操作大有可为。

即便回归A股尚需时日,从短期来说,私有化带来的影响也会提高了盛大品牌的市场和公众关注度(之前几年盛大在媒体报道中稍显沉寂),更重要的是,过去在VIE结构下跟着国外资本市场的节奏不利于盛大战略的有效推行。借助此次私有化,盛大有机会重新对资产进行组合,在战略层面进行更优化的整合,提升品牌活力和内生价值。

无独有偶,配合私有化前后乃至退出的资本运作事件,如果掌握天时地利人和,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品牌套利空间。当初Skype由于Ebay经营不善被银湖基金于2009年9月私有化。经过战略聚焦Skype重新获得用户增长,以天价85亿美金卖给了微软。短短的仅仅18个月,从私有化到并购Qik到出售给微软,Skype利用资本运作极大限度激活了品牌,以近三倍的溢价出手最大化进行了品牌和资本套利。当然品牌套利成功的前提是公司在私有化之前有充足的现金储备,而且退市之后业务结构依然拥有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否则一旦退市也可能元气大伤,失去了在资本市场再度辉煌的可能。之前靠着拼凑和畸形的无线业务催熟的TOM私有化之后本想东山再起,无奈其业务能力的先天不足,资本和品牌套利自然也无从实现。

从大趋势来说,VIE结构是中国互联网处于蛮荒时期的特殊时代产物,在中国概念股持续估值低下的背景下,通过私有化回归国内资本市场或将会成为一些持有充足现金流的品牌“凤凰涅槃”的又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