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Compellent顶替3Par?戴尔EMC合作终结?

溢价率:买方还是卖方市场?

上周五,当笔者看到“戴尔拟8.76亿美元收购Compellent扩充存储业务”这条新闻时,并不感觉到意外,似乎是早晚要发生的事。

可能有的读者看到这种说法,显得“事后诸葛亮”了。其实上月底笔者就想围绕戴尔在3Par被惠普“夺爱”之后下一步的存储战略、以及未来与EMC的关系写一些评论。由于没能抽出时间,因此拟好了标题就一直放在那里… 直到今天。

至于笔者为什么认为戴尔会收购Compellent?本文后面几页会从产品和技术角度做详细一些的分析。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次的价格背后意味着什么。

周五下午,ZDNet存储时代主编张广彬与我就此事简单交换了意见。他特别提醒到:戴尔27.5美元每股的报价低于Compellent周三的收盘价33.65美金。而周四传出收购传闻之后,Compellent的股票受此影响下跌至中间价29美元,但仍然高于戴尔提出的价格。

出现这种情况,本站主编的观点是:“戴尔想买,但Compellent更想卖”,对此笔者基本认同。因为在3Par竞购战之后,Isilon、Compellent等公司的股价都因为“下一个被收购目标”的传闻而被推高了不少,其中难免有一定“泡沫”的成分。

有人可能会问,那Isilon为什么能够以22.5亿美金那样的好价格卖给EMC呢?因为Isilon近期的业绩增长情况更好,而且该公司在集群NAS领域拥有一定的优势,“据IDC预测,横向扩展型NAS市场将以平均每年36%的幅度增长”。反过来看,Compellent所在的中端模块化SAN存储系统市场则竞争激烈,尽管其自动分层存储技术起步较早且“功力深厚”,但如今这项技术随着SSD的普及支持的厂商和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另外,传统FC SAN市场未来的成长速度也明显表现出没有iSCSI和NAS那样快。

我们曾在“Compellent升级Storage Center旗舰SAN系统架构”一文的末尾看到这样一句话:“Compellent股价上涨的部分原因是该公司正在积极寻求买主,并且已经与Qatalyst Partners进行了谈判,后者在惠普收购3PAR案中起到先导作用,并且参与了EMC-Isilon收购案。”可以表明Compellent“想卖”,而且不愿错过这段股价高涨的时期,其实Isilon在被收购之前也是如此。

这样看来如今的情况似乎是“买方市场”了?我们还记得戴尔未能如愿收购3Par时,却因为提前买入3Par不少于30%的股票而获益几亿美元。现在戴尔大规模收购的愿望和想要付出的代价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大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国外的消息:“律师事务所Finkelstein Thompson将代表Compellent的股东调查戴尔的收购价格是否公平”。因为Compellent董事会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着分歧,而且还有分析师认为Compellent股价应当达到40美元。

也就是说,价格的博弈很可能还在进行。毕竟只要是资本交易,涉及到的各方:买家、卖家、投资方(股东),甚至中介都会尽量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作为卖家要想抬高自己的身价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吸引第二个潜在买家来竞争。不过对于有实力收购Compellent的几家存储厂商来说,惠普已经有了EVA和3Par;IBM不满足于中端存储系统OEM LSI的产品自己研发了Storwize V7000,而且还拥有XIV;Oracle对Sun的存储似乎还没有完全消化好,看来Sun的7000系列统一存储已经能够较好的满足甲骨文Exadata和Exalogic的需要,而且Larry Ellison还投资了另一家厂商Pillar Data Systems。至于专注于存储领域的那些厂商,HDS(日立数据系统)拥有AMS 2000系列中端SAN产品;已经拥有较完整产品线的EMC和NetApp就更没有Compellent收购的理由了,剩下的好像只有戴尔最合适。这就好比EMC收购Isilon那样,一直是两家之间谈价格而没有传出第三方。根据目前各方面表达出的观点,戴尔和Compellent大致也会如此吧。

3Par被惠普“夺爱”,Compellent补缺?

看完上一页之后,不只有没有人发现一个问题:笔者一直没有将Compellent和3Par进行对比?我们当然不会忽略这点。

戴尔当初收购3Par的目的是补充自己的中高端存储产品线,3Par的市场定位大约在EMC CLARiiON CX4和Symmetrix VMAX之间,与戴尔OEM销售最多的Dell|EMC CX4系列有部分重合。而Compellent则与CLARiiON CX4基本重合,连他们自己都经常将自己的产品与后者比较。

从技术架构来看,3Par采用的最多8个节点Scale-out横向扩展的设计应该说是未来中高端阵列的发展趋势,Compellent还属于传统的模块化双控制器结构。另外,3Par的InServ产品中使用了自己的专用ASIC来处理部分工作负载;Compellent硬件上则更像是标准的存储服务器,其核心技术主要在软件系统方面。

那么戴尔此次的意图更加明显了,收购Compellent就是要用自己的产品来逐步顶替OEM销售EMC的模式。我们还记得戴尔大约在今年3月扩大了与长期合作伙伴EMC的OEM合作关系,并将他们之间的转销协议续签到2013年。可是时间不等人,规模小一些的独立存储厂商陆续被收购,剩下的越来越少,而且3Par之后只有Compellent最合适了。再不出手可能就要错过机会了。

戴尔补充完善自己的中高端存储产品线的原因我们之前曾多次提到,就是要成为拥有服务器、存储、网络产品(高端部分也是来自OEM)、管理软件和服务——全线产品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供应商。PC市场较低的利润和增长率已经影响到戴尔的进一步发展,向企业级市场转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Compellent对戴尔的重要价值

从价格上来看,本次交易如果按照8.76亿美元成交,Compellent大约只有3Par卖给惠普的三分之一。这两家存储公司近期营收的差距却没有这么大,今年第二季度3Par和Compellent收入分别为5430万和3650万美元。虽然戴尔曾经把3Par作为首选收购目标,不过笔者认为今天戴尔收购Compellent仍然有其必要性。下面是我的分析:

纵观戴尔目前的存储产品线,我们先不看入门级DAS(直连存储)、数据保护(磁带和磁盘备份)和推出时间不长的Dell DX对象存储,将注意力集中在网络存储产品上。

首先是2008年戴尔以14亿美金收购的EqualLogic iSCSI产品线,这绝对是目前他们最看重的存储产品。正是EqualLogic的加入和快速增长使戴尔取得了iSCSI这块新兴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参见最近的2010 Q3 IDC、Gartner统计报告)。

不过目前中端和高端存储系统使用的主流协议还是FC SAN,4Gb/s、8Gb/s光纤通道相对于普及率较高的1Gb/s iSCSI有着绝对的单端口带宽优势。即使是10Gb/s的万兆iSCSI,由于以太网和TCP/IP协议本身的开销在面对FC专用存储网络时,延迟、效率等方面还是有所不足。至于未来被看好的FCoE(以太网光纤通道)融合网络,现在的普及速度还不太理想。

就是在光纤通道SAN这部分市场,戴尔目前仍然只有OEM自EMC的(CLARiiON)CX4和低端一些的AX产品线。尽管戴尔的OEM销售额一度达到了EMC存储硬件总收入的1/10和CLARiiON系列的1/3,不过依然难以摆脱低价取胜的一贯销售策略。虽然EMC会给戴尔最好的价格,可是他们自己也要挣钱啊。那么戴尔继续与EMC的合作,一方面在同时帮着EMC赚钱,另一方面自己的利润率也提上不去。对于利润相对少一些的低端市场,Dell PowerVault MD产品家族OEM自LSI也就罢了(IBM DS3000系列同样来自LSI,而惠普的StorageWorks P2000/MSA2000则OEM自DotHill),可是中端存储系统(包括EqualLogic在内)的单位价格和毛利率已经相当可观。我想这也是从不缺乏技术的IBM,在拥有DS5000系列的基础上还要推出Storwize V7000的一个原因吧。

那么EqualLogic不能向上发展得更高一些吗?记得在4月初采访戴尔时,国内外多位负责服务器和存储的高管在场,笔者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EqualLogic已经推出了10Gb iSCSI的PS6010系列,什么时候会有FCoE?会不会加入自动分层存储技术?

当时笔者得到的回答是,自动分层已经快要推出(不久后我们就看到了实际的产品),FCoE还不好说。不过戴尔一直是重视发展数据中心万兆统一网络(包括CEE和DCB)的。

戴尔刚推出使用SSD固态驱动器的EqualLogic PS6000S(千兆iSCSI)不久时,我们测试它的随机读IOPS性能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后来加入了分层存储(包括PS6000XVS和PS6010XVS),不过只支持固定数量的15000rpm 3.5英寸机械硬盘和2.5英寸SSD的组合(8+8),而没有更多灵活的选择,这还是建立在5.0版本Firmware改善SSD性能之后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从EqualLogic PS5000系列开始,一直到PS6000和PS6010,控制器的设计没有大的变化,即:单个AMD Opteron(可能是双核)CPU,还有PCI-X总线的SAS控制器带宽限制和扩展器之间的“不对等”连接。(我们在《存储时间》视频栏目中曾经详细分析过)。这些在使用传统硬盘驱动器和千兆网口时不会有什么影响,不过加入SSD和10Gb iSCSI之后则难以充分发挥其性能。而自动分层对处理器的性能消耗也是不少的,而且戴尔EqualLogic还要保证在单一控制器上同时运行多种高级软件的能力。

我们认为,EqualLogic最终应该会支持FCoE,不过估计是在控制器全面升级之后。另一方面,以EqualLogic的设计理念,每台阵列柜不支持Scale-up(向上扩展)驱动器扩展柜,而是可以用Scale-out的方式同时扩展性能和容量。这样有好处,不过成本较高,也进一步反映出每个节点处理能力有限。经常与EqualLogic相提并论,现在被惠普收购的LeftHand同样是只支持横向扩展的设计(每单元2个Xeon 5520 CPU),不过该产品线具备多种“网络RAID”级别(1、5等),能够允许出现单点故障。戴尔的“动车组”则相当于RAID 0,只能在每个节点的内部实现高可用(冗余控制器、驱动器和电源),如果增加节点数量并且可靠性要求较高,势必要注意容灾的部署。与此相关的是,iSCSI产品往往不能像光纤阵列那样做同步镜像。

那么EqualLogic为什么不彻底更新控制器的设计呢?这个以戴尔给予的研发投入来说应该应该不是问题,一方面可能是产品的惯性,另外也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戴尔有OEM自EMC的产品,(至少一部分人)恐怕不希望EqualLogic向上发展影响到EMC部分的业务。当然EMC对这些的担心就不用多讲了吧?

如果这些还只是猜测的话,那么我再举一个例子:戴尔面向SMB市场的PowerVault MD3200/3200(i)系列产品,我们曾经与IBM入门级的的DS3500进行过对比。二者都是来自LSI的技术,而且控制器设计高度相似,不过主机接口却不同:IBM DS3500标配SAS并可选FC或iSCSI升级组件;MD3200系列则只有固定的SAS(直连存储/SAS SAN)和iSCSI两种型号,而没有支持光纤通道的产品。不仅这样,上一代的MD3000(i)同样是如此,LSI既然已经做出来了,戴尔为什么不能拿过来卖呢?要知道惠普的入门级SAN阵列MSA2000(如今发展为P2000)以前也一直是以FC主机端口为主,难道戴尔要一辈子只做SMB吗?

我想这些不仅仅是巧合吧?从EqualLogic的保守发展,到MD3200“砍掉”(文明用语,其实还可以换成更给力的一个词)光纤通道,戴尔的策略似乎是在某一部分存储市场只能依靠EMC。FC的意义、中端存储对戴尔的重要性前文中我们已经讲过了。再加上这一点,笔者很快想到当初如果成功收购3Par,戴尔自然就拥有了这部分产品线,和EMC的联盟即使不会马上瓦解,也会大受影响。

那么Compellent在今天对于戴尔的价值同样如此,虽然不能像3Par那样一步迈进高端,但是覆盖EMC CLARiiON CX4的用户群还是没有问题的。

别忘了还有个Dell AX4-5,这个由EMC设计和制造,戴尔买断的CLARiiON AX系列中最低端的产品。除了软件功能之外,AX4-5的性能和扩展性应该已经比不上MD3200系列了,尽管戴尔善于卖低端产品,不过用户也会在意具体型号的技术规格。我想到了2013年,也许还要早一些,戴尔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卖来自LSI的光纤产品了吧?

戴尔存储下一步还要做什么?

记得笔者在看过本月初发布的IDC和Gartner 2010年第三季度存储市场统计报告之后,曾经与本站主编张广彬进行了交流:IBM、戴尔、惠普这3家厂商似乎在传统NAS产品方面表现出不足;而EMC和NetApp两家专注于存储领域的厂商分别占据NAS市场份额的第一和第二,他们表现出的提高是否和NAS市场的增长速度较快有关呢?当时广彬提到了关键的一点:IBM、戴尔、惠普这些公司的存储业务往往是主要配合服务器业务的,SAN存储系统和服务器搭配的关系比较密切。从应用的角度上来讲确实是这样的,SAN上面的卷容量划分都要对应到每台服务器;而NAS更偏向一个独立的存储设备,具有共享的文件系统,使用上可以更加灵活。当然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SAN和NAS也有不少共性,不过SAN应该更多的会和服务器在同一批次的用户采购中吧。

刚才笔者提到的是“传统NAS”,IBM和惠普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高端集群NAS产品——SONAS和StorageWorks X9000系列,与最近被EMC收购的Isilon等厂商竞争。HDS在集群NAS方面则OEM自己有一定投资的BlueArc公司的网关(机头),配合自己的磁盘柜进行销售。

集群NAS还是个新兴市场,相对于传统NAS市场还比较小,NetApp在谈到它们的FAS统一存储时曾这样表示过。IBM的常规NAS产品线N系列就是OEM自NetApp,不过重视程度和销售情况似乎一般;惠普和戴尔自己(不包括OEM EMC的Celerra NS/NX)的这部分产品我们感觉相对弱一些,主要都是运行Windows Storage Server系统的“存储服务器”,这样确实比较难和基于高效率的Linux或者专用系统的NAS产品进行竞争。

接下来笔者想说的就是戴尔下一步的NAS产品计划。我们知道今年初戴尔收购了一家集群文件系统厂商Exanet,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自己的NAS软件,现在可能在做的就是和硬件(Dell服务器?)进行集成。到时候或许会发布类似惠普X9000和IBM SONAS那样的产品,或者还包括低端一些的NAS。总之,笔者认为明年戴尔在NAS领域将会有大动作。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戴尔在今年7月还收购了存储优化厂商Ocarina Networks,后者主要的特长在于压缩和重复数据删除(De-duplication)软件方面,而且还具有专门对图像和电子邮件等非结构性数据的优化。这次收购完成后戴尔也是一直没有宣布正式的产品推出,不过根据来自各方面的消息,戴尔已经有关于全局重复数据删除方面的发展计划。

Ocarina公司前产品副总裁,现任戴尔的策略和业务发展总监乔治卡特表示供应商计划“在每一件产品中都有一致和兼容的重复数据删除”,“长远战略是看我们能否在所有主存储上获得备份方面的某些兼容性”。

对于压缩和去重技术从备份/归档存储向主存储的发展,业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在线压缩和重复数据删除不仅消耗计算资源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能,另一方面则是非结构化数据的增长带来的存储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上升。现在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折中的:对性能要求苛刻的一级存储暂时不需要数据缩减技术,或者说只针对其中的“冷数据”进行优化,就像EMC在多条产品线中加入的块级压缩功能那样。对于二级存储,特别是NAS——比如NetApp的统一存储比较早的加入了基本不会影响性能的后处理重复数据删除选项。另外,IBM在收购Storwize之后,已经将重新取名的实时压缩(Real-time Compression)产品线结合NAS来使用,并且考虑将来加入到使用Storwize命名的V7000中端存储系统上。

“在不久的将来,戴尔/ Ocarina的目标是与主存储的东西结合起来,也许我们将来也可以和备份的厂商合作。”乔治说:“我们深信,嵌入到文件系统的重复数据删除非常有意义,”他说,“到戴尔产品有文件系统时,你会看到我们的重复数据删除嵌入到文件系统就像现在重复数据删除在ZFS上一样简单。”

数据缩减效果最好、产生磁盘I/O最少的应该还是线内(In-line)去重,由于性能原因,该类技术目前主要还是应用在数据保护存储产品中。我们曾听说惠普正在把他们的StoreOnce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与StorageWorks X9000 NAS产品结合应用,戴尔也不谋而合地表示出在NAS上应用Dedup的兴趣。我想大家或许会看到戴尔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与NAS存储设备结合在一起推出。

回到眼前,我们还是希望戴尔能够先顺利地“拿下”Compellent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IT » Compellent顶替3Par?戴尔EMC合作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