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1000家!戴尔DCS树立云计算时代新目标

DOIT资讯中心 12月13日原创报道: 谁能够只靠运营数据中心挣钱?又有谁是依靠良好的数据中心运维,而获得超过5亿美元的收入?Amazon通过运营旗下的12个不同类型的云计算服务——包括著名的EC2和S3——构筑起了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网络业务营收平台,并将在三年内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年营收,而这一切收入的根本来源,是因为Amazon运营了全球最好的数据中心之一。

新的业务类型与看待数据中心的看法正在出现,数据中心作为成本中心的固有认知,正在被像Amazon、Facebook、Azure等依靠运营数据中心并基于数据中心提供应用服务的企业所改变,对于他们来说,数据中心不再是成本中心,不再是企业业务的支持中心,机房内摆放的那些服务器、存储、网络和安全设备,就是他们的业务,数据中心就是他们的业务。

这样的企业在未来会有超过1000家,这样的企业都需要全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迎接对数据中心的不同应用方法——三年前,戴尔的业务战略是服务于类似的云计算或者说是以数据中心为业务的全球50家最顶尖的企业,而现在,戴尔认为这一新类型的客户,将超过1000家,如今的戴尔,目标已经变得更具野心,更加宏大,面对超过1000家的将以云计算为业务的新类型客户,戴尔声称自己不仅已经准备好了,而且要帮助他们实现节约2千亿美元的目标。

DCS新目标:从50到1000家新客户

在过去的几年,随着依靠数据中心运营业务的诸多成功企业的出现,数据中心的作用从后台支持,走向了前台运营,它不再是成本的聚集地,而是企业唯一关心的业务,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的拥有超大规模的计算以及以数据中心扩张为基础的新业务发展模式,同时,他们的架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更重要的是,“数据中心就是他们的工厂,就是他们的业务部门。”

戴尔公司大型企业事业部亚太及日本地区解决方案副总裁Phil Davis说戴尔在四五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些新类型客户的出现,并在随后发现,当时戴尔的业务模式并不是适合这些新类型客户的需求,于是,戴尔经历了在这些客户上的失败——并不是输给传统的老对手——更多的,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自己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所导致的低利润与惨痛的同细分市场领导者的残酷竞争。

戴尔公司大型企业事业部亚太及日本地区解决方案副总裁Phil Davis

因此,戴尔开始尝试建立DCS部门,专门为这个新类型客户的最大的50家客户服务,逐步积累经验,慢慢尝试改变,“在历史上,过去只有规模最大的云计算平台才能拥有这些革命性的技术,比如说戴尔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支持了像Facebook、腾讯以及微软这几个最大的云计算平台”,Phil Davis说,这些客户的经验积累,让戴尔公司发现,这些类型的客户将是云计算的第一批客户,并且是革命性的、彻底抛弃传统架构的云计算客户。

而在当下,戴尔发现,这一类型的客户已经大幅度增长,伴随着云计算的浪潮,以及互联网再度成为掘金的热土,自己未来的目标市场中,至少有1000家新类型的客户等待自己去挖掘。

谁是戴尔DCS的未来1000家客户?

用了三年时间,DCS依靠这些客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服务器销售部门,也极大地促进了戴尔在X86服务器上的销售——如果把DCS作为单独的企业来看的话,它将是全球第四大服务器供应商。尝到了甜头的戴尔公司认为,随着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以及这一类型客户的不断增长,DCS的目标将从原有的50家客户,扩大到整个市场上的1000家对革命性的云计算具有极大需求度的客户那里。

“今天我们新版本的DCS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能够把同样的能力、同样的性能去带给下1000家客户,使得这些革命性的技术不再仅限于最大的云计算平台服务,在那个时候这些最大云计算平台也是由戴尔支持,现在是要扩展到更大的市场当中,进行到下1000个新客户当中。” Phil Davis指出,这1000家客户将来自托管和电信、社交媒体、研究机构、金融服务、SaaS服务提供商、在线娱乐与游戏服务商及市场调查机构。

他说,与Facebook、Amazon和Azure一样,这些企业的数据中心就是他们的工厂,就是他们的生产车间,数据中心不仅关乎业务成败,数据中心本身就是他们的业务。而在以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在线业务服务商才有类似的需求。

Phil Davis说,戴尔认为值得为这些客户而发生改变,更值得为这1000家客户以“原有的对50家客户的经验,设计标准化的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这不仅是DCS的增长点,更是掌握未来云计算全面市场竞争格局中主动权的关键点。

赢1000家客户 就是赢云计算市场

DCS部门在过去三年,主要服务的客户都是业内知名的互联网和云计算公司,可以说,戴尔通过DCS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有关的经验,并推动DCS部门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为戴尔的进一步云计算战略奠定了基础,也让戴尔开始审视自己未来的云计算战略。

“在云计算模式之下,人们在探讨如何大幅度降低运维成本,进一步增加能够投向创新的资金。” Phil Davis认为,云计算将是这1000家客户最先考虑并且是最终选择的模式,对于他们来说,云计算创新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云计算的模式中,这些企业可以至少把50%的IT预算用于创新,增强数据中心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提高对基础设施的管理效率,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工而只需要依赖软件和统一的管理模式,数据中心的资源不会被浪费——对于这些以数据中心为业务的企业来说,这些都是必须的。

人这些客户的需求,不仅是所有应用云计算的客户的需求,更是前瞻性的对未来云计算浪潮下IT基础设施的需求,并会最终影响那些尚未过渡到数据中心的客户的需求——从市场份额上来说,他们将占据绝大部分的云计算市场营收,从技术趋势上来看,他们将告诉戴尔前瞻的需求是什么样的,而从影响上来看,这将极大的树立戴尔在其他客户那里的信心——服务于云计算的1000家客户,所能获得的好处不仅仅是收入,更是对未来的把握,可以说,“赢1000家客户 就是赢云计算市场。”

Phil Davis显然对此谙熟于心:“新兴客户对于戴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一类客户他们是一个重要的创新来源,这类客户对于架构要做重新的界定,在今后三到五年当中,他们会是云计算主要的推动力量。通过向这些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我们也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创新的最前沿。第二个,这类客户代表的市场量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把戴尔DCS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这部分单独拿出来看的话,单单是戴尔的DCS本身就能够成为全世界第五大服务器供应商。因为这一块的业务虽然客户公司数量不多,但是每家公司采购服务器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但只有想法和信心是不行的,如何服务好这1000家与众不同的客户,是Phil Davis所必须要关心的,他表示,“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个市场和这类客户的需求,戴尔也决定采用一种和以前不一样的模式来针对这个市场。”

如何服务1000家新类型的客户

Phil Davis表示,戴尔通过简化客户体验、更快地投入生产运营、优化解决方案性能、提供最高的投资回报的四步流程,实现对解决方案的模块化构建,同时依靠PowerEdge C产品——C代表Cloud,云计算——实现硬件基础架构。“我们根据经验,设计满足于大部分云计算客户的PowerEdge C服务器,设计专业的云和数据分析解决方案,通过过去的50家客户的经验,提取共同的内容,构建高效、可扩展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Phil Davis表示戴尔在保证公有云的同时,自然对私有云也不会放弃。针对渐进式的客户——也就是那些仍未决定全面转向的客户,而非Facebook这样的以云计算为根本的企业——提供了VIS虚拟集成系统。

“虚拟集成系统我们注重是基础架构整合,这里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产品。充分让客户使得他已有的投资得到保护,我们提出的整合,存储包括戴尔的EqualLogic、EMC、HDS等主要的全在里面整合;网络产品方面,包括Juniper、博科、戴尔的PowerConnect等都有支持,虚拟整合是客户循序渐进式的灵丹妙药。”Phil Davis表示。

不过,戴尔服务公有云,服务新类型客户的根本还是DCS,但是,如今DCS也面对了极大的挑战。

从过去服务最领先的50家客户,到如今服务云计算市场的1000家客户,戴尔在新类型客户上的野心扩大了20倍,但戴尔的DCS不能扩大20倍,也不能为1000家客户设计各自不同的服务器、存储、软件以及服务包,对此Phil Davis表示,戴尔为此专门设计了一套构建解决方案的方法——从构建不同的解决方案,到构建解决方案的方法论——戴尔进入了新的DCS时代。

Phil Davis认为,DCS的规模不需要扩大太大的规模,毕竟1000家的新类型客户,共性还是“特性”的占大多数,戴尔有了PowerEdge C,有EqualLogic、DELL|EMC、网络产品,这些都是可以用在应对Facebook等客户的,不过他也谈到,DCS也会做出改变,应对新的挑战。

“从DCS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作为一个业务部门的角度来说,整个业务部门的业务能力是具有高度的柔性,高度的可伸缩性的。”同时,围绕最大的云计算供应商,戴尔也会继续为他们做定制开发,将来还会产生很多像PowerEdge C衍生的产品更多定制的版本——整个模式是具有很大的弹性,所以就产品本身人员不需要有很多的增加。

Phil Davis透露,DCS部门不会增加太多产品设计人员,但将会增加销售和售前咨询的员工,尤其是在中国,销售咨询团队的人员自去年以来已经增加了一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IT » 1000家!戴尔DCS树立云计算时代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