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超级周期"来临:DRAM何以成为智能时代的战略核心?

当前存储芯片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将突破23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从2024年的4600亿元人民币预计增长至2025年的5500亿元人民币。

与以往由消费电子驱动的周期性波动不同,本轮增长的核心动力源自AI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与5G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这预示着一个可能持续多年的”存储超级周期”正在形成。在这一产业变革中,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实现了从传统“系统内存”到新型“算力基石”的角色跃迁。

作为计算系统的核心,DRAM在AI时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如同数字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承担着所有运行中程序与数据的实时交换任务。Omdia的预测数据进一步佐证了其关键性地位——全球DRAM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976亿美元跃升至2029年的2045亿美元,这一增长轨迹充分展现了DRAM在数字生态中日益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技术破局:从存储墙存算一体的架构革命

随着AI大模型从训练走向推理应用,数据计算强度呈现指数级增长,“存储墙”问题日益凸显。这就像是一个高效的生产线,如果物料供应跟不上设备加工速度,再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无法发挥应有效能。

在这一技术挑战下,HBM(高带宽存储器)应运而生。HBM代表了DRAM技术的高阶进化形态,它通过3D堆叠架构和TSV(硅通孔)技术,将多个DRAM芯片垂直集成,实现了带宽的跨越式提升。这种“近存计算”的设计理念,让数据在存储的同时就能进行处理,有效缓解了“存储墙”对算力的制约。

在AI算力架构中,不同的存储芯片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DRAM及其高阶形态HBM如同“智能工作台”,为处理器提供触手可及的数据支持;而NAND Flash则更像是“中央仓库”,负责海量数据的长期存储。这种功能定位的根本差异,决定了DRAM在AI算力构建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壁垒透析:DRAM产业的护城河与破局点

DRAM产业之所以长期保持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源于其深厚的技术壁垒和产业特性。与主要用于数据存储的NAND Flash相比,DRAM在技术复杂度、专利壁垒和生态门槛方面都更为严峻。

从技术本质来看,DRAM每个存储单元都需要一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的精密配合,对电荷控制和工艺精度的要求达到原子级别。这种结构复杂性使得DRAM制造如同“在纳米尺度上建造带独立供电的精密单元”,而NAND则相对简单,更像是“搭建存储数据的积木”。

DRAM产业的新进入者主要面临三重挑战:在技术上,需攻克漏电控制、高速互联与电荷刷新等一系列精密制造难题;在专利上,需绕开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巨头构筑的严密专利高墙;在生态上,则需经历从产品认证到供应链协同的漫长产业融入过程。

这些壁垒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数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演进的结果。正如行业专家所言,从NAND领域转向DRAM研发,犹如“优秀的土木工程师转型精密机械设计”,两者在知识体系和技术路线上存在本质差异。

成本方面,作为高度标准化产品,DRAM成本竞争激烈,只有实现大规模量产和极高的良率,才能有效抵消巨额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市场方面,高端服务器、核心通信设备等关键市场对DRAM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要求极为严苛,供应商需要经历长达数年的严格认证才能进入其供应链,一旦入围,便会形成强大的客户粘性,这本身就是一道深厚的壁垒。

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全球DRAM市场已形成“三强鼎立”格局,但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正在为新进入者创造机会。特别是在新型存储架构和材料创新方面,产业后发者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是国内存储器芯片领域的核心厂商。长江存储专注NAND Flash,而鉴于DRAM产业对资本与技术的极高要求,国内有实力涉足该领域的企业屈指可数,就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而言,长鑫目前可能是中国企业在DRAM产业的唯一参与者,可与三大巨头同台竞技。

三、产业擎旗:长鑫的产业机遇与战略价值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对DRAM产品的需求持续强劲。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DRAM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166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3%,2025年预计将达到2517亿元。

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在长鑫存储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中国DRAM产业正在构建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链的完善不仅提升了自主可控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整个半导体产业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和市场牵引。

DRAM产业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上,更在于其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制高点,DRAM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设备、材料、设计等上下游环节的进步。这种产业拉动效应使得DRAM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半导体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产业政策专家认为,DRAM产业的突破将产生“涟漪效应”,带动整个国产芯片产业链的升级。在AI算力国产化的战略背景下,DRAM的技术自主具有超越商业价值的战略意义。

在全球存储芯片产业格局重构的当下,DRAM已从传统的“系统内存”升级为智能时代的“算力基石”。只有掌握DRAM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突破“存储墙”的制约,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这条突破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却是国产半导体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