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甲骨文智能体发布!AI让古文字读得懂、找得到、用得上

10 月 29 日,“2025 AI+甲骨文成果展示暨协同创新交流会”在河南安阳举办。会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优图实验室、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面向古文字研究的甲骨文智能体“殷契行止”。

这款基于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构建的 AI 研究工具,面向古文字专家与公众免费开放,旨在以人工智能助力古文字研究、保护与传播,让每一片甲骨“读得懂、找得到、用得上”。

甲骨文被誉为汉字的源头与文明的记忆,但长期以来,其研究一直面临“识别难、比对难、共享难”的挑战。由于拓片噪声复杂、字形异构多变,通用大模型难以理解甲骨文的特征规律。如今,腾讯推出的“殷契行止”正在用 AI 技术打开新的可能,让机器真正“读懂”三千年前的文字。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介绍,“殷契行止”在字符分类、字形匹配等关键任务上显著优于通用大模型,其核心优势来自三方面的技术创新:针对甲骨文特征定制的算法算子、基于学术知识库的闭环推理机制,以及高质量的多模态语料支撑。

腾讯优图实验室联合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以 AI + 多模态语料融合为基础,研发出多项关键技术,包括字形检测与分类算法、AI 摹本生成与字形匹配技术、甲骨校重与结构化比对算法,以及融合图像、文字与语义的多模态推理能力。这些针对性算法的引入,使得 AI 首次具备了“理解古文字”的能力,有效解决了通用模型在专业领域中的适配难题。

在算法突破之外,“殷契行止”还建立了基于知识库验证的闭环推理机制,确保 AI 释读结果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其背后依托的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甲骨文 AI 研究语料体系,由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撑,涵盖 4184 个字头释义与字形信息、1.5 万片甲骨多模态数据(包括拓片、摹本与 3D 模型)、143 万字形数据库与 7 万拓片样本,以及超过 3000 篇研究论文与 8 万篇释文资料。这一庞大的语料体系为智能体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与知识基础,也成为全球古文字 AI 研究的重要开放资源。

凭借这些技术突破,“殷契行止”不仅让甲骨文破译提速,更让古文字走出象牙塔,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该智能体主要聚焦研究与文化普及中的高频场景,支持甲骨单字识别、字形检索、释读查询、摹本生成与拓片重见检索等核心功能。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甲骨图片,AI 即可完成文字识别、释义查询、文献溯源和数字摹本生成,实现从学术研究到文化体验的完整闭环。对于研究者而言,它显著缩短了资料收集与比对时间;对于公众而言,通过微信小程序“了不起的甲骨文”,人们可以轻松体验甲骨识读的乐趣,让千年前的文明真正“活”在掌心。

“殷契行止”的推出,是腾讯及众多伙伴三年技术攻坚的成果结晶。过去三年间,腾讯 SSV 数字文化实验室联合腾讯优图实验室、腾讯云智能以及安阳师范学院、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持续探索“AI 助力甲骨文破译与数字回归”的新路径,发布了全球首个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和最大单字数据库,构建全球首个甲骨文 AI 协同平台,并推出甲骨文专家智能体,大幅提升了查找文字、实物和文献的效率——原本需要五天的资料检索,如今五分钟即可完成。相关研究成果还在 CVPR 2025 和 ICCV 2025 等全球顶级 AI 学术会议上发表,并获得多项技术专利,为甲骨文研究按下“加速键”。

“殷契行止”的发布,不仅是 AI 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又一次突破,也代表了腾讯“让 AI 守护文化,让文化启发 AI”的理念实践。正如吴运声所言,AI 的价值不只是重建语言,更是重建人类与历史的连接。从殷墟甲骨到云端智能,从壳上考古到数字复原,AI 正在让沉睡千年的文字再次焕发全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