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曦过会!国产GPU“AMD系”龙头闯关成功,39亿募资背后的算力突围战

2025年10月24日,上海科创板上市委的一声槌响,为国产GPU赛道注入了强心剂——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顺利过会。这家由AMD资深华人科学家创立的企业,在成立五年之际迈出了资本化关键一步,不仅成为科创板1+6改革后硬科技企业上市的典型案例,更折射出中国算力底座自主化的加速态势。

沐曦GPU才是九安医疗的大手笔。。。_财富号_东方财富网

从AMD到科创板:黄金团队的五年破壁之路

沐曦的底气,始于一支堪称梦幻的核心团队。公司由陈维良、彭莉、杨建三位AMD前高管联合创立,三人合计拥有超过40年的GPU研发经验,主导过包括RDNA和CDNA架构在内的数十款高端GPU量产。其中董事长陈维良曾任AMD数代GPU设计及产品线全球总负责人,CTO彭莉更是AMD首位华裔女性首席SOC架构师,这样的技术班底在国内GPU行业实属稀缺。

依托深厚的技术积淀,沐曦实现了研发-量产-商业化的快速跑。2023年6月首款训推一体GPU曦云C500回片,2024年2月即实现量产,截至2025年3月累计销量突破2.5万颗,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9.15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在手订单已达14.3亿元,接近2024年营收的2倍,商业化进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资本市场早早就嗅到了机遇。

从2022年至今,沐曦历经七轮增资,吸引了红杉资本、国调基金、联想等巨头入局,私募大佬葛卫东及其控制的混沌投资合计持股达7.48%,成为仅次于实控人的第二大持股方。到最后一轮融资时,公司估值已飙升至210.71亿元,足见市场对其技术路线的认可。

39亿募资剑指何方?硬科技的三步走布局此次IPO,沐曦拟募资39.04亿元,全部投向三大硬核领域: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以及前沿领域GPU技术研发。这一资金投向,精准契合了公司三步走和1+6+X的发展规划,更锚定了国产GPU的突围方向。

在产品端,沐曦已构建起清晰的迭代路线图:曦云C500作为对标英伟达A100的主力产品,在部分场景下性能已实现追平或超越,其自研的MetaXLink互连技术可支持2-64卡灵活部署,智算集群线性度表现突出;7月发布的曦云C600已完成回片点亮,配备大容量显存并支持FP8混合精度计算,关键在于打通了国产化供应链闭环,预计2025年底量产;下一代旗舰C700则剑指更高目标,计划在计算、存储、通信及能效比上全面升级,目标逼近英伟达H100水平。

软件生态这个国产GPU的阿喀琉斯之踵,也被沐曦列为攻坚重点。其自主研发的MXMACA软件栈主打CUDA生态兼容,大幅降低了用户迁移成本,目前已能支持128B MoE大模型完成全量预训练,为商业化落地扫清了关键障碍。

国产GPU的黄金窗口:机遇与鸿沟并存

沐曦的上市进程,恰逢国产GPU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期。一方面,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创板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东风持续吹拂;另一方面,英伟达高端GPU在国内供应受限形成的市场真空,为国产替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从市场规模看,这条赛道蕴藏着巨大潜力。IDC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达221亿美元,其中GPU服务器占比69%,预计2029年将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而推理市场的爆发更具想象空间,未来五年国内推理算力年复合增速预计达190%,成为国产GPU切入市场的绝佳切口。

但机遇背后,仍是不容忽视的行业鸿沟。目前国产GPU主流采用7nm或14nm制程,与英伟达的4nm工艺存在代差,且先进制程代工受限加剧了制造瓶颈。更关键的是生态差距,英伟达CUDA平台已积累数百万开发者,而国产软件栈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工程师坦言软件生态差距可能达5至10年。从市场份额看,2024年沐曦在国内AI加速器市场占比约1%,前有英伟达(66%)、华为昇腾(23%)的压制,突围难度可见一斑。

资本赋能后,国产算力能跑多快?

沐曦的过会,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国产GPU行业迈入技术突破-资本赋能-产能扩张正循环的缩影。随着沐曦、摩尔线程相继闯关科创板,壁仞科技递表港交所,国产GPU企业正集体拥抱资本市场,为长期研发投入注入活水。对于沐曦而言,上市只是新的起点。按照公司测算,最快将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但这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作支撑——2022至2024年,其研发费用累计超22亿元,2025年一季度仍达2.18亿元。如何在保持技术迭代速度的同时控制成本,如何将在手订单转化为稳定营收,如何进一步缩小生态差距,都是其上市后必须回答的考题。

从行业视角看,沐曦的进展为国产GPU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以顶尖技术团队奠定基础,以快速量产打开市场,以生态兼容降低门槛,以资本力量支撑研发。当更多像沐曦这样的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中国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才能真正落地。在AI算力成为大国竞争核心变量的今天,沐曦们的每一步突破都意义非凡。这场国产GPU的突围战,或许才刚刚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