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昇腾面对英伟达CUDA生态“围城”时,该如何突围?

导读

在全球AI算力竞争迈入深水区、技术代际更替节奏持续加快的当下,生态建设已成为决定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华为敏锐捕捉行业趋势,正将叙事重心从产品性能的 “点式突破”,转向生态建设的 “系统性投入”。

2025年9月24日,华为于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昇腾计算生态及技术交流座谈会,邀请三大运营商等核心用户与昇腾业务核心团队深度对话。这场闭门会议,正是华为生态战略落地的关键实践 —— 不再局限于硬件参数的单向输出,而是以 “开放、合作、共赢” 为核心,围绕昇腾生态的开放性、产品易用性与平台兼容性,倾听一线声音、拆解实际痛点、明确破局路径。

从公布芯片迭代路标、承诺核心软件全量开源,到直面开发者在框架选择、调试优化、版本兼容上的困惑,华为正以实打实的行动,推动昇腾从 “单一产品线” 向 “开发者共建的开放生态” 转型,为国产AI算力筑牢生态根基。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华为破冰六年:

亮出芯片路标与“彻底开源”的底牌

在长达六年几乎不谈具体芯片路标之后,华为首次清晰地公布了未来的产品规划。昇腾业务总裁张迪煊谈到2026年开始,公司将每年推出新一代芯片,并明确了明年Q2和Q4将推出的950PR和950DT两款新品。这一举动,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华为有能力、有信心在硬件层面保持高强度的迭代和追赶。

而比硬件规划更具颠覆性的,是华为在软件生态层面的战略转向。张迪煊明确宣布,今年年底前将完成昇腾910B、910C芯片对应的算子库、加速库、驱动层等核心软件组件 “全量开源”。

这一举措直指开发者长期面临的参与门槛高、灵活性不足等痛点 —— 此前昇腾核心软件栈CANN多由华为内部主导研发维护,对外开放有限,开发者难以深度参与。

此次全量开源后,从编译器到算子库、从运行时到底层接口,开发者可自由调用、调优甚至改造,通过分层解耦的架构调整,还能按需调用模型、算子乃至底层资源,满足细粒度调度硬件、挖掘极致算力的需求。

客户明确表示 “如果华为的架构演进跟不上,就会选择其他路线”。这一反馈深刻揭示:AI算力竞争的核心早已不止于硬件性能,开放、易用、繁荣的软件生态才是留住客户、赢得市场的关键。华为选择以 “彻底开源” 破局,正是希望通过最大程度的开放实现 “技术平权”,激发开发者社区创新活力,携手构建能与国际主流生态同台竞技的国产AI软件体系。

2

生态的十字路口:

自建“MindIE”还是融入“vLLM”?

开源的决心已下,但如何开源,如何构建生态,却引发了最激烈、最深刻的讨论。焦点集中在华为自研的推理引擎MindIE与业界主流开源框架(如vLLM、Sglang)的关系上。

有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华为对标的是英伟达,我想问一下,英伟达需要自己维护一个MindIE吗?……为什么我们开源了,还要以华为为主体构建这个社区……为什么不是华为参与到社区里,去支持vLLM的构建?”

这个问题揭示了华为在生态战略上的核心矛盾:是全力融入并贡献于已有的主流开源社区,还是在参与的同时,坚持构建一套以我为主的自主生态?

对于此华为给出了三点回应:

  1. 战略自主与安全可控:
    鉴于vLLM、Sglang等主流社区均在美国,技术路线和社区规则存在不可控风险。华为担心,一旦技术主张发生冲突或地缘政治因素介入,可能会重演类似安卓GMS被限制的困境。因此,拥有一个自主可控的Mind系列软件栈,是“从长远考虑,一定要构筑自己的生态”的底线。
  2. 极致性能的追求:
    主流框架天然为英伟达GPU优化。昇腾芯片在架构上(如内存、算力配比)与英伟达存在差异。为了在昇腾上发挥极致性能和可靠性(尤其是在大集群推理场景),一个“为昇腾做了最佳创新”的MindIE是必要的。
  3. 现实的无奈:
    英伟达可以把最新的A100、H100送到伯克利大学,让vLLM的开发者第一时间进行适配,但“华为的设备送不过去,我们想送,人家也不接,因为华为是被美国制裁的。”这使得华为无法像英伟达那样,被动享受社区的原生优化红利,必须主动出击。

算力豹观察

华为的“两条腿走路”策略——既积极贡献主流社区,又大力发展自有生态——是当前环境下一种务实且无奈的选择。它既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又要“深挖洞,广积粮”。然而,这种双线作战的模式,不仅消耗巨大资源,也给开发者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和学习的成本。正如客户所言,研发团队掌握一套复杂的框架需要巨大投入,在MindIE和vLLM之间摇摆,对效率是极大的损害。

未来的关键,可能不在于二选一,而在于“融合”。华为需要思考如何将MindIE中那些针对昇腾硬件优化的“亲和性组件”进行更彻底的解耦,并成功地将它们贡献、合并到vLLM等主流框架中。最终实现的目标应该是:无论开发者选择vLLM还是MindIE,在昇腾硬件上都能获得近乎一致的极致性能。 届时,MindIE将更多地扮演一个“参考设计”和“技术试验田”的角色,而开发者则可以无缝地享受全球主流生态的便利。这需要华为展现出更高超的社区运作技巧和更开放的技术心态。

3

从承诺到行动:

华为如何“拆弹”与“铺路”?

面对客户在生态开放性、产品易用性与兼容性上提出的尖锐问题,华为昇腾团队未回避、不推诿,以坦诚态度全盘接纳反馈,并从组织保障、社区运营、工具完善、问题共享、代际兼容五大维度,给出具体且可落地的改进承诺,用实际行动回应客户期待。

  • 组织与流程保障:
    成立专门的SIG(特别兴趣小组)和面向三方社区的团队,通过绩效考核牵引,激励员工深度参与社区贡献。对口运营商的研发代表更是立下“军令状”:“有问题找我,我的炮火很猛烈。”
  • 提升社区运营能力:
    承诺公布路标、定期组织会议、完善Issue闭环机制,并提供CICD测试报告,确保发布的版本是稳定可用的。
  • 完善工具与资料:
    提供更强大的精度、性能调优工具,改进文档的结构化和可读性,并计划发布“开箱即用”的Docker镜像,降低环境部署的复杂度。
  • 建立问题共享机制:
    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全景地图”建议,华为表示将建立跨运营商的问题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踩坑”,提升整体解决效率。
  • 确保代际兼容:

    承诺通过编译器优化、工具辅助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模型和算子在新一代芯片上的平滑迁移,目标是让客户“无感”。

结语:

华为在会上展现的姿态,正是对“开放、合作、共赢”生态理念的躬身践行。从昔日“我提供,你使用”的供应商角色,转向如今“我们一起建”的合作伙伴定位,这种转变背后是深刻的战略觉醒。将芯片路标清晰公示、将软件核心全面开源,直面尖锐批评而不回避,既打破了外界疑虑,更彰显了与生态共生的决心。

对昇腾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启程。如何将“全量开源”的承诺转化为“好用易用”的开发者体验,如何将自研技术壁垒变为共建共享的桥梁,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其生态建设的最终成效。这场闭门会议,无疑是国产AI算力生态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