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重构测试范式,人机协同开启软件工程3.0时代

在近日于北京隆重举行的Gtest2025全球软件测试技术峰会上,“智测无界,大模型驱动的测试新范式”成为焦点议题。《软件工程3.0》作者、CCF杰出会员朱少民先生发表了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了大模型对软件测试领域的颠覆性影响,清晰描绘出软件工程3.0时代下人机协同的测试新图景。

朱少民指出,大模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化软件工程3.0时代的到来。在未来,人机结对编程与测试将成为标准作业模式,从而实现软件质量与研发效能的革命性飞跃。

价值革命:大模型如何重塑软件测试?

大模型为软件测试带来的首要价值,是实现了从“局部自动化”到“全流程智能”的跨越。

  • 突破执行瓶颈:传统自动化测试的瓶颈在于仅能自动执行脚本,而测试分析、设计与用例编写仍需大量人工。朱少民解释道:“今天,大模型可以真正做到全过程的自动化,从需求分析开始,智能生成测试用例和脚本,这是质的飞跃。”
  • 提升测试质量:某企业的实践数据表明,引入大模型后,测试覆盖率提升了65%,上线后缺陷率也随之显著下降。正如他所说:“通过大模型,测试不仅做得快,还做得好。”
  • 拓展思维广度:凭借其海量的知识储备,大模型能进行更全面的测试场景分析。他以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就像购物,买两三样东西我们能记住,但买十几样就得依赖清单。大模型掌握了人类积累的庞大知识,分析问题自然比个人更周全、更彻底。”
  • 推动角色前移:过去,测试人员因技术能力所限,难以深度参与到设计与编码环节。如今,大模型可以辅助他们理解复杂的技术架构和代码逻辑。朱少民补充说:“现在大模型可以帮助解释代码和设计,让测试人员有能力参与甚至独立完成设计和代码评审,从而真正实现‘全程质量保障’。”

人机协同:驾驭大模型的关键之道

尽管大模型潜力巨大,但朱少民警示,将其视为万能灵药会落入“技术陷阱”。他指出了大模型的主要局限性:

  1. 幻觉问题:作为概率模型,大模型可能生成错误或无意义的测试用例。
  2. 数据依赖:在军工等缺乏公开训练数据的涉密领域,其生成结果的可靠性存疑。
  3. 上下文理解限制:在增量开发中,大模型因上下文窗口有限,难以完全理解遗留系统的历史背景和代码修改的深层原因。

对此,朱少民强调,人机协同是破局的关键。他将大模型定位为强大的“草稿助手”:“以前打草稿要亲力亲为,现在大模型可以代劳,我们在此基础上修改,至少能节省50%的工作量。”

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协同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动态演进的:

  • 对于初学者:大模型扮演“导师”角色,指导其完成测试分析与设计。
  • 对于熟练者:大模型成为“伙伴”,双方优势互补。
  • 对于资深专家:大模型则回归“助手”本色,高效执行指令。

为了适配这一新模式,企业需要重塑流程,测试人员也需提升AI素养。对企业而言,应“建立对大模型输入输出的前后处理机制,通过规则约束和人工检查,确保结果的严谨性。”对测试人员而言,则应“主动学习知识图谱、上下文工程等新技能,完成从测试执行者到质量策略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差异化落地:不同规模企业的破局路径

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应用大模型时,面临的挑战与策略各不相同。

  • 大型企业:试点先行,构建平台
    对于资源雄厚的大型企业,朱少民分析其路径通常是“先通过小团队试点成功,固化流程框架后再全面推广。同时,投入资源构建企业专属的知识库和多智能体研发平台,以最大化效益。”
  • 中小企业:灵活变通,善用外力
    考虑到资金与人才的限制,他建议中小企业“利用开源工具快速构建轻量级应用,或租用云服务商的算力与模型,实现按需付费,有效控制成本。”此外,政府或行业联盟搭建的公共算力平台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宝贵机遇。

风险防控与未来展望

大模型的引入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敞口,幻觉问题、数据安全结果的不可解释性尤为突出。朱少民建议企业必须建立“防火墙”:通过数据治理(如用户信息脱敏)、私有化部署以及对生成结果的严格评审,有效规避潜在的技术债务和安全风险。

展望未来3-5年,朱少民预言**“AI原生测试”将成为主流。未来的测试工具将从设计之初就融入AI思维,以更智能的方式解决上下文限制等核心难题。此外,由多智能体协同工作的“自主测试机器人”**也可能出现,它们能够通过强化学习自我迭代,实现从接收需求到交付测试结果的真正端到端自动化。

最终,朱少民将软件工程3.0的核心归结为**“人机共生”**。他总结道:“未来,人机结对编程和结对测试将成为常态。大模型并非要替代人类,而是为了重构整个研发模式。”他向行业发出了呼吁:从业者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企业需要理性布局,全行业应携手共建生态,方能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抓住机遇,共同筑牢未来软件的质量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