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道生的“双翼论”:腾讯AI如何为产业进化安装智能化与全球化引擎

导读

9月16日,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深圳拉开帷幕。这场年度盛会照例成为观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6600+平方米的“腾讯数智成果展”展区,70+个AI+互动体验,近110个展项中AI落地与互动体验占比超65%。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给出了腾讯的答案,一个言简意赅却力重千钧的战略公式:“向智能化要产业效率,向全球化要收入规模。”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腾讯在深刻洞察产业变局后,为自身及合作伙伴规划的一条穿越周期的航线。它将企业的核心诉求——对内降本增效、对外开源增长——凝练为两大清晰的行动引擎。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引擎一“智能化”

从“可用”到“好用”

如果说“智能化”是腾讯双引擎战略的内燃机
,那么其核心目标便是驱动产业效率的深度变革。在AI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价值实现”的关键节点,腾讯的智能化战略展现出一种鲜明的务实主义色彩。它不再满足于展示单一的技术指标,而是将重心放在如何让AI从“可用”进化到“好用”,真正融入业务流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进化背后,是腾讯“以人为本”的AI哲学、三位一体的战略蓝图以及已初见成效的业务实践。

理念先行:“以人为本”的AI哲学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初期,业界普遍存在一种“技术军备竞赛”的倾向,各大厂商竞相追逐模型参数、算力规模等硬性指标。然而,腾讯在本次大会上反复强调的,却是“以人为本”的AI哲学。汤道生明确指出,腾讯要构建的是“好用的AI”,其核心是“让AI服务于场景中的人,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工作的效率,优化交互的体验,甚至提供情绪价值”。

“将此理念与业界一些专注于打造“超级智能”的路线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腾讯的差异化定位:务实、克制,并始终将商业落地和用户价值置于首位。这不仅是一种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一种深刻的商业哲学——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产业的繁荣和人的福祉。

战略蓝图:智能体、SaaS+AI与大模型的三位一体

在“以人为本”的哲学指引下,腾讯构建了一套清晰的智能化落地框架——“腾讯云智能体战略全景图”。该蓝图通过“智能体解决方案”、“SaaS+AI”和“底层大模型”三大层次的协同升级,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底座到应用场景的完整闭环。

腾讯云智能体战略全景图

据介绍,AI已经成为腾讯的“新业务基因”。腾讯元宝上线一年多,已经成为国内DAU排名前三的AI原生应用,用户现在每天向腾讯元宝的提问量,已经达到年初一个月的总量;IMA知识库文件数量已经突破1亿;QQ浏览器的AI月活数比4月增长了17.8倍。同时,AI也助力腾讯广告、游戏等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

2

引擎二“全球化”

构建“全球数字合伙人”

如果说“智能化”是向内挖掘效率的深度,那么“全球化”则是向外拓展增长的广度。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又同步上升的复杂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征程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简单的商品贸易“出海”,迈向更深层次的产能、技术和品牌“全球化”。腾讯的全球化引擎,正是为适应这一新阶段而设计的综合解决方案,其目标不止于成为一个云服务提供商,而是要成为企业全球化征程中值得信赖的“全球数字合伙人”。

基建为骨:加速织就“全球一张网”

任何全球化的数字业务,都离不开坚实、可靠的基础设施。腾讯深谙此道,将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织就“全球一张网”作为其全球化战略的骨架。近年来,腾讯云在海外开区的速度在国内云厂商中位居前列,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战略决心。

具体的布局包括:宣布投资1.5亿美元在沙特建设中东首个可用区,精准卡位中东这一新兴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在日本大阪新建第三个可用区并设立区域办公室,深化对东亚成熟市场的覆盖。截至2025年上半年,腾讯云已在全球设立11个区域办公室,部署了9大全球技术支持中心。

产品为器:锻造全球领先的“产品工具箱”

有了坚实的骨架,还需要锋利的“兵器”。腾讯的全球化战略,依托的是一个经过国内海量业务反复打磨、并在全球市场证明了其竞争力的“产品工具箱”。

腾讯云产品全面拥抱国际化

这个工具箱不仅包含了腾讯传统的优势项目,如在全球市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音视频解决方案和一站式边缘安全加速平台EdgeOne,更重要的是,它正快速将国内验证成功的AI原生工具推向全球。例如,为开发者提效的CodeBuddy和智能体开发平台ADP,均已推出海外版,让全球的开发者和企业都能利用最新的AI能力进行创新。

此外,腾讯还针对海外市场的特点,推出了一系列特色解决方案。例如,帮助实体零售快速构建线上商城的云Mall、助力企业打造自己“超级应用”的Superapp as a Service,甚至包括在国内广受好评的刷掌服务平台。这些产品和方案已经成功吸引了众多海外本土巨头的青睐,如阿联酋最大的电信集团e&;UAE、印尼最大的国有银行之一印尼人民银行(BRI)等。这些重量级客户的选择,是对腾讯云产品技术能力最直接的国际认可。

3

腾讯“双引擎”战略

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战略的必然性:为何是“智能化+全球化”?

这套组合拳的推出,是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是宏观经济与产业周期的驱动。国内市场,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各行各业进入精耕细作的存量竞争阶段。企业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与此同时,全球化虽然遭遇逆风,但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向全球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动力也空前强烈。因此,“智能化”对应了存量市场的效率革命,“全球化”则指向了增量市场的空间开拓。二者恰好回应了企业最核心的生存与发展诉求。

其次,是AI技术发展阶段的成熟。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经历了初期的概念炒作后,正迅速进入产业落地阶段。技术本身已经足够“可用”,市场的焦点自然转移到如何将其“用好”。腾讯此时强调“好用的AI”和场景化落地,正是抓住了技术从“供给侧创新”转向“需求侧融合”的关键窗口期。

最后,是腾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经过前几年的“减脂增肌”和战略收缩,腾讯云业务更加聚焦于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它需要从过去以IaaS资源销售为主的“卖水”模式,转向提供更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AI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最佳利器,而全球化则是其发挥技术优势、服务更广阔市场的必然路径。因此,“双引擎”战略是腾讯云在完成内部调整后,从“资源提供商”向“价值共创伙伴”转型的宣言。

“智能化”的深水区:从工具赋能到价值共创

腾讯的“SaaS+AI”和智能体战略,无疑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行的路径。然而,真正的挑战往往发生在技术之外。

挑战在于,如何避免“表面AI”。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最大壁垒,并非缺乏AI工具,而在于根深蒂固的业务流程、部门间的数据孤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文化。仅仅在现有SaaS软件上增加一个AI按钮,很可能只是“新瓶装旧酒”,无法触及效率提升的根本。例如,AI合同审查工具再快,如果法务部门的审批流程依旧冗长,整体效率依然受限。

对此腾讯需要推动自身角色的再次进化。它需要从一个“技术供应商”,进一步向“转型咨询伙伴”演进。这意味着,除了提供AI工具,腾讯云的团队还需要具备更强的行业洞察和咨询能力,能够帮助客户诊断业务流程中的瓶颈,设计与之匹配的AI整合方案,甚至推动客户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这要求腾讯不仅要输出技术,更要输出方法论和最佳实践,与客户实现从“工具赋能”到“价值共创”的深度绑定。这无疑对其团队的能力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行业的启示:云市场的“新范式”

腾讯的“双引擎”战略,为整个云计算市场的发展揭示了一个新的范式。

过去十年,云计算的竞争主要围绕IaaS层展开,核心是资源、规模和价格。而腾讯的战略表明,未来的竞争将全面转向PaaS和SaaS层,特别是以AI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层。云厂商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提供了多少算力或存储,而是能否为客户的两个核心命题——“效率提升”和“收入增长”——带来可量化的实际价值。

这意味着,云市场的竞争正在从“资源战”升级为“价值战”。所有云厂商和数字化服务商都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定位。那些只能提供底层资源而无法提供上层智能解决方案的厂商,其利润空间将受到严重挤压。而那些能够将AI能力与行业知识深度结合,并具备全球化服务能力的企业,将掌握下一轮竞争的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说,腾讯的“双引擎”战略,不仅是为自己导航,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清晰可见的风向标。

结语:

放眼更广阔的数字经济图景,腾讯的战略选择也揭示了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法则。在一个技术加速迭代、市场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任何单一的优势都难以持久。企业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驾驶员,能够同时驾驭技术变革(智能化)和市场扩张(全球化)两大变量,在不断变化的道路上保持平衡与速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智向远大,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