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家连续亏损八年、累计亏损近50亿元的企业,却在2025年夏季创下股价千元、市值5500亿的神话,寒武纪的狂飙突进堪称中国AI芯片领域最具争议性的现象。

2025年8月26日,寒武纪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半年报: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10.38亿元,成功扭亏为盈。这份财报背后,是这家被誉为“中国英伟达”的AI芯片公司从濒临绝境到绝地重生的疯狂逆转。
截至8月26日收盘,寒武纪股价报1329元/股,市值达5559亿元,仅8月份股价就累计大涨超87%。而在2022年4月,寒武纪曾跌至46.59元的谷底,市值蒸发超800亿元。这场估值过山车背后,是中国AI芯片产业在国产替代与大模型热潮下的疯狂与理性。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寒武纪的故事:
充满崎岖的逆袭之路
寒武纪公司简介
寒武纪作为智能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影响力。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15日正式成立。公司深耕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专注于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矢志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处理器芯片,以推动机器更智能地理解人类需求并提供优质服务。
寒武纪提供覆盖云端、边缘端和终端的一体化智能芯片解决方案,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训练推理无缝融合,并构建了统一生态的系列化智能芯片产品与平台化基础系统软件。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制造商及多个产业领域,为互联网、金融、交通、能源、电力和制造等行业的复杂AI应用场景提供强大算力支持,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技术理想主义,八年亏损路
寒武纪的故事始于技术理想主义。2016年创立以来,这家带着中科院基因的AI芯片公司始终将研发投入置于首位,甚至不惜为此连续八年亏损。
2017年仍处于初创阶段的寒武纪,当年营业收入仅为784万元,但同期研发支出已达2986万元。
随着寒武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发人员职工薪酬迅速增长等因素带动研发支出持续扩大。2018年,其研发费用跃升至2.4亿元;2019年进一步增长至5.43亿元。
2020年,寒武纪登陆科创板,迎来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在其招股书中,寒武纪引用了同业龙头企业的公开数据:根据英伟达2020财年财务报告,截至2020财年末,英伟达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8.96亿美元,2020财年英伟达的研发费用为28.29亿美元。华为海思未上市,据公开报道2019年研发投入约为24.39亿美元。
“公司处于发展初期,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与同行业芯片龙头企业相比,资金实力及研发投入尚具有较大差距。”寒武纪在招股书中如是表述。
尽管如此,彼时寒武纪已明确将战略重心倾斜至技术研发。
寒武纪采用Fabless模式,专注于芯片设计,将生产交给台积电等代工厂。这种模式虽然降低了资本投入,但也使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波动中显得脆弱。
绝处逢生,ChatGPT改变命运
转机发生在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爆全球大模型军备竞赛,中国“算力自主”战略应运而生。
寒武纪抓住了这跟救命稻草。2023年,公司拿下中移动、新华三的大额订单,营收增至10.5亿元。更为关键的是,寒武纪的MLUarch架构针对Transformer模型进行了优化,正好迎合了大模型训练的需求。
2025年一季度,寒武纪实现营收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净利润3.55亿元。这个数字几乎接近2024年全年的收入水平,显示出业绩增长的爆发性。
今天最新消息,寒武纪(688256.SH)股价盘中涨10.01%,股价1462元/股,超过贵州茅台(600519.SH),成为A股股价最高的个股。今日盘中,贵州茅台股价1460.93元/股,跌1.4%。
2
寒武纪的暴涨背后:
AI算力需求持续增长
针对今年上半年业绩的显著提升,寒武纪解释称,这主要得益于AI算力需求的持续攀升,以及公司不断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尖端领域领军企业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推动应用落地,再以应用落地进一步拓展市场,寒武纪成功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其中,云端产品线业务成为业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云端产品线实现收入近28.70亿元,同比激增46倍,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99.6%,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个多百分点。这表明寒武纪成功抓住了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对AI算力需求迅猛增长的契机。
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主要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智能整机等,具体涵盖思元270系列、思元370系列、思元590系列,以及由这些产品组成的加速卡和玄思1000整机等。
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是云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进行AI处理的核心部件,它们为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场景下的AI应用程序提供高计算密度和高能效的硬件计算资源,以支撑这些场景中复杂度和数据吞吐量日益增长的AI处理任务。
寒武纪于2021年推出的思元370,是当时的主流在售产品。该芯片基于7nm制程工艺,是寒武纪首款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AI芯片,集成了390亿个晶体管,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INT8),是第二代产品思元270算力的两倍,非常适合分布式训练或推理任务。
而思元590则是寒武纪去年发布的最新一代云端智能芯片,同样采用7nm+Chiplet封装技术,芯片性能和能效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INT8算力提升至512TOPS,是思元370的两倍,定位为云端训练/推理一体芯片,核心客户包括互联网云厂商、服务器厂商以及地方智算中心等。
此外,市场消息透露,寒武纪的思元推训一体690芯片目前已进入最终测试阶段,其性能达到英伟达H100的80%,有望成为国内算力最强的芯片。
财报还显示,寒武纪的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已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多个行业实现了规模化部署。
三、前路漫漫,挑战仍存
然而,尽管寒武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技术创新的速度决定了AI芯片企业的竞争力。虽然寒武纪目前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但行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技术迭代周期极短。如何持续投入研发,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寒武纪面临的首要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国际巨头的竞争压力,国内也涌现出了众多的AI芯片企业。这些企业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应用领域各有优势,市场份额的争夺异常激烈。寒武纪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优化产品布局,提升市场份额。
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被列入 “实体清单”,寒武纪在供应链方面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挑战。如何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确保生产的连续性,是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寒武纪的股价表现虽然亮眼,但投资者需要保持理性。尽管公司目前实现了盈利,但其盈利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同时,高股价也意味着高风险,投资者需要充分评估公司的基本面和未来发展潜力,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结语:
寒武纪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寒武纪有望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机遇,继续在AI芯片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挑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供应链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