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14日夜晚,全球范围内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作为参赛核心的综合性体育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盛大启幕。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精英参赛队伍汇聚京城。

在8月15日至17日这短短三天内,他们将围绕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及外围赛四大类共计26个精彩赛项,展开多达487场的激烈角逐,全方位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尖端科技领域的最新突破与成就。
此番盛会,是北京在成功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等科技盛宴之后,再次以科技之名,向世界发出的璀璨邀请,让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共同见证人形机器人时代的辉煌启航。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历史性突破
机器人赛事新纪元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14日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开幕。这场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等联合主办的科技盛会,标志着全球机器人竞技进入全新阶段。
参赛队伍阵容强大,既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研究团队,也有天工、宇树科技、松延动力等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
国际阵容同样耀眼,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15个国家的顶尖队伍齐聚北京,其中包括德国HTWK Robotics、荷兰Tech United Eindhoven等RoboCup冠军队伍。
开幕式现场,三场精心设计的“机器人秀”为全球观众献上视听盛宴。歌舞节目《欢迎来到碳基生命的世界》中,人类舞者与机器人流畅协作,演绎“碳基与硅基的对话”。
传统文化创演《智韵和鸣》成为亮点——磐石机器人乐队奏响国风旋律,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与武术少年共展拳脚,“穆桂英”造型的戏曲机器人与小演员同台唱响《穆桂英挂帅》。
这次大会的影响与意义
打造真实场景试验场,加速技术实战迭代
北京依托十年赛事经验,建设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足球场馆及赛训基地,通过每日竞赛兼顾展示与调试;同时开放商超、医院等近千个真实场景采集数据,布局机器人主题商业场景。此举旨在突破实验室限制,让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应对不确定性挑战,通过真实场景中的决策、平衡与互动训练,推动技术从“能运行”向“能适用”进化。
以严苛竞技项目检阅关键技术突破
运动会设12个竞技项目与6个场景任务,覆盖短跑、药品分拣、自由搏击等,针对性测试视觉识别、路径规划、动态抓取等核心技术。例如:
- 药品分拣:需识别处方、抓取高架药盒,考验多模态融合能力;
- 自由体操:通过高难动作奠定家庭陪护能力基础;
- 自由搏击:检验攻防反应与自我复位能力。
项目设计将工业制造的“精准重复”升级为复杂场景任务,倒逼技术向高阶感知与执行能力跃迁。
探索人机协作模式,模拟群体智能应用
首次引入“人机共舞”与“机器人群舞”,要求多台机器人协同完成动作编排,评估协同性与艺术性。此举模拟未来机器人群体作业场景,验证自动驾驶般的协同工作能力,强调人机关系将从“竞争”转向“协作”。
规则驱动技术升级,赛场对接产业需求
全自主模式参赛比例超五成,拟人化规则推动算法、硬件与系统集成同步优化;统一标准与计分体系为商业化提供参考模板。赛场同时作为产业对接平台,展示机器人在医疗、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加速技术落地。
2
产业变革
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跨越
这场运动会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总规模预计达到138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以47%的市占率稳居全球最大应用市场。
图片素材来自于网络
2025年已成“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中国凭借供应链降本与场景创新优势,正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浪潮。市场规模数据背后,是多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费端接受度跃升:人形机器人在消费端的接受度已从2023年的19%跃升至当前48%,这一数据在运动会期间得到进一步验证。消费者从最初对“机器人能否工作”的怀疑,转向对“机器人能做什么”的具体期待,心理门槛的降低为市场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突破187亿元,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补贴政策。上海近期印发的《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政策与资本的共振,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供应链本土化提速:本届运动会中,超过40支参赛队伍使用同一硬件平台进行开发调试,反映出供应链整合加速趋势。松延动力等企业通过提供定制化关节解决方案,助力赛队降低35%的研发成本,凸显供应链本地化的迫切需求和实际进展。
三、挑战犹存具身智能的未来路径
在机器人运动会赛事正酣、科技火花四溅之际,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们已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挑战与瓶颈。
AI泛化能力不足: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直言:“硬件已够用,具身智能AI远未成熟”。这一判断揭示了行业现状——运动会的场景赛虽展示了特定任务的完成能力,但离通用智能仍有距离。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可处理预设的非结构化任务(如狭窄空间搬运),但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仍显僵化。
数据飞轮尚未形成:真实环境数据训练成本高企,需依赖“仿真+云端”双数据飞轮优化。众擎机器人市场经理吴思诚指出:“数据越多元,机器人在特定场景的泛化能力越强。”然而当前行业数据仍处于碎片化状态,缺乏高质量、多场景的共享数据库。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提出具身智能应包含三个核心模块:“小脑”(运动控制能力)、“大脑”(大模型加持的体验交互与感知能力)、IO系统(自然语言与界面的输入输出能力)。
“机器人要走入千行百业,不仅需要灵活的控制运动能力,更需要大模型赋能的交互感知能力,以及高效的人机沟通系统。”何晓冬强调。
结语:
世界机器人大会通过真实场景试验、严苛技术检阅、人机协作探索与产业规则构建,不仅解决了“机器人能否走出实验室”的核心问题,更推动了技术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为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与商业化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