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技术与资本共振,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
今日,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千寻智能(Spirit AI)宣布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这轮由京东领投的融资事件,汇聚了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等国家队资本,以及Prosperity7 Ventures、顺为资本等老股东的超额追加投资。
这已是千寻智能今年完成的第二轮大规模融资。今年3月,该公司刚获5.28亿元Pre-A轮融资。短短四个月内融资超11亿元,创下国内具身智能领域融资速度新纪录。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硬核技术:
突破性机器人背后的创新密码
2025年6月,千寻智能正式发布搭载自研VLA模型的全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标志着中国具身智能技术实现关键突破。
Moz1是国内首个高精度全身力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拥有26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基于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打造,在速度、精度、安全性和仿生力控方面都达到了行业最高水平。据公开资料显示,Moz1一体化关节的功率密度相比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提高了15%,充分展示了千寻智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硬件上的强大技术实力。
得益于千寻智能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力控关节所具备的高功率密度特性,Moz1能够在执行高动态任务时保持出色的控制精度,从而以精准适宜的力度完成各项作业任务。与工厂中动线结构明确、布局规整的环境不同,办公室的动线常常呈现出随机变化的特点,且空间更为局促狭窄。Moz1若想在桌椅间自如穿梭,离不开软硬件之间的紧密高效配合。
在硬件方面,Moz1的全向底盘设计以及全身26个自由度的零空间运动能力,为其在复杂环境中灵活穿梭和有效避障提供了坚实支撑;在软件层面,千寻智能的运控算法展现出了高精度、灵活响应、交互安全以及稳定性强等诸多优势。
除了力控算法的精妙和本体结构设计的卓越,人形机器人的“顶层设计”——大模型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千寻智能凭借自研的端到端VLA大模型(Spirit v1)进军该领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实现“大模型+本体”融合的具身智能企业。从“大脑”的构成来看,Spirit v1大模型的核心架构由三大模块组成,分别是VLM(视觉语言模型)、具身大模型以及MPC(模型预测控制)。
其中,VLM承担着任务拆解的重任,具身大模型负责生成动作轨迹,而MPC则能够及时调整关节力矩。在这三大模块的协同作用下,机器人“大脑”成功打通了“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无缝衔接。
“我们的模型训练是以天为单位进化的,短短几天就能熟练掌握一项新的工作内容。”一位研发人员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种迭代速度让千寻在半年内实现了任务多样性、泛化能力及成功率的三重跃升。
2
独特模式:
如何破解技术与商业化的矛盾?
在资本寒冬中逆势获得巨额融资,千寻智能凭什么赢得顶级资本青睐?答案在于其开创性的 “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商业模式。
创始团队自创立初期就深入制造业、服务业等上百个核心场景开展深度调研,将真实产业痛点转化为产品定义的核心参数,形成了 “场景需求—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市场反馈”的闭环开发逻辑。这种策略从根源上降低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落地风险。
千寻智能的创始团队配置堪称“铁三角”——兼具前沿AI技术能力、机器人硬件工程化经验与商业化操盘视野。CEO韩峰涛是机器人行业十年老兵,曾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联合创始人高阳则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拥有十年具身智能研究经验。
这种团队基因使其精准打通了 “技术研发—产品量产—市场验证”全链路,有效破解了行业普遍存在的“研发与落地脱节”难题。
更具创新性的是其“自研自用”模式。在真实办公场景中,千寻智能的机器人直接执行桌面收纳整理、办公椅摆放等高频工作,跑通了“先应用、再优化”策略的可行性。
“白天收集数据晚上进行训练,几天就能丝滑完成新任务”,这种扎根真实场景的研发范式,重构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价值创造逻辑。
三、资本热浪:巨头为何争抢具身智能门票?
千寻智能的融资盛况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爆发的前奏。今年,同领域的众擎机器人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额近12亿元;逐际动力也完成了A轮系列融资。
互联网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这一赛道。京东此次不仅投资千寻智能,还同时领投了众擎机器人和逐际动力,加上5月投资的智元机器人,京东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完成“四连投”。
美团和蚂蚁集团同样动作频频。美团布局了至少五家具身智能创业公司,而蚂蚁集团则投资了四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和一家灵巧手零部件公司。今年3月,蚂蚁集团更是在上海成立蚂蚁灵波科技,专门拓展具身智能和机器人业务。
资本热情背后是巨大的市场前景。《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2326.3亿元。随着机器人“大脑”成熟度提升及垂直领域数据、推理、控制等痛点逐步解决,具身智能正迎来产业化落地关键期。
高鹄资本合伙人金涛点出投资逻辑:“千寻智能在行业早期非共识阶段便前瞻布局,自研端到端VLA具身大模型并打造中国首个高性能全身力控机器人,成为国内稀缺的‘大模型+本体’双轮驱动企业。”
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双轮驱动战略:
随着融资完成,千寻智能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创始人兼CEO韩峰涛描绘了清晰的战略方向:“我们将始终坚持‘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持续探索VLA模型的能力上限,不断突破机器人硬件性能边界;另一方面以高附加值场景为切入点,通过实际情境的打磨实现产业化落地。”

千寻智能创始人兼CEO韩峰涛
具体而言,公司计划将新资金投入VLA模型迭代和机器人硬件性能升级,同时全力推进产业化交付体系建设,加快向更多元场景拓展。
高鹄资本执行董事舒雪梅观察到关键转变:“尤为重要的是千寻已从炫技式研发转向问题导向型创新,即将推出的Moz1办公室助手深度嵌入场景痛点,标志着其研发范式已全面聚焦真实需求,重构人形机器人的产业价值逻辑。”
在京东等产业资本加持下,千寻智能有望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京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拥有丰富的物流、服务等应用场景,是具身智能的天然试验场。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京东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增长高达17倍。
结语:
千寻智能的成功融资,标志着中国具身智能产业迈入技术与资本深度协同的新阶段。在互联网巨头、国家队资本和顶级财务投资机构的多重加持下,中国具身智能技术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产业化。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宽,具身智能有望在办公、制造、物流等多个领域率先落地,重塑生产力形态。而中国企业在硬件创新与场景落地上展现的独特优势,正在全球具身智能竞赛中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