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清晨,苏州的街道上,一辆无人驾驶送货小车正灵活穿梭。无需驾驶员操控,它依靠云端“智能大脑”自主导航送货。这类小车已在全国31个省份、280多个城市推广7000多辆,覆盖物流、医药、商超多个领域。

支撑这些车辆高效运行的,是调配中心背后超千卡的智能算力规模——相当于2500台普通电脑同时计算的能力。
这只是中国算力网络应用的冰山一角。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级投入,中国算力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字编辑|宋雨涵
1
中国算力崛起:
全球第二背后的战略布局
“算力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力”,2025年,中国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通用算力规模增长20%,智能算力规模猛增43%,总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更值得关注的是增长速度——近五年来,中国算力总规模年增速始终保持在30%左右,这一数字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在黑龙江哈尔滨,全球运营商规模最大的单集群智算中心已投入运行。其核心设备NPU卡(智算卡)代表了国产芯片的最高性能,整中心算力规模高达6.93EFLOPS,相当于6940万台4核PC电脑的算力总和。
“算力中心建设必须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技术管理专家闫文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增长和年初DeepSeek大模型的横空出世,抢占算力高地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这种紧迫感转化为建设速度。传统智算中心需要270天建成,而哈尔滨团队仅用200天就完成建设,提前70天投入运营。
国家层面的布局更为系统。“十四五”期间,中国确立了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同时规划了十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一张覆盖全国的算力网络正在加速织就。
2
西迁战略:
绿电驱动的算力革命
当东部地区面临土地、能源成本攀升之际,一场算力“西迁”运动悄然展开。这不仅是地理位置迁移,更是一场技术架构与能源模式的创新革命。
大型数据中心集群配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台服务器,其耗电量极为惊人——电费占数据中心运营维护成本的70%。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凉爽气候,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天然的绿色解决方案。
宁夏中卫的实践堪称典范。这里建成的算力中心配套2.4GW光伏和1.8GW风电项目,绿电使用率超过85%。当地年均气温仅8.8℃的干冷气候,可实现全年自然冷却,大幅降低散热能耗。
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智算中心每度电节省0.6元,一年可节约电费2亿多元。这一优势吸引大批互联网巨头布局,2025年中卫落地算力项目达17个,总投资约338亿元。
中国移动宁夏公司算力运营分公司总经理段立指出一个惊人变化:“DeepSeek客户的入驻后,当地新增300多兆瓦算力订单,相当于过去八年总和的两倍”。一家领军企业带动一个地区算力规模跨越式增长,成为“西算”战略成功的最佳注脚。
三、产业赋能:算力引爆千行百业变革
随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算力应用生态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上海“算力超市”,企业可像采购水电一样按需调配算力资源,使用成本降低近一半。这种创新模式支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较8年前增长三倍。
算力正深度重塑产业形态
“算力+云原生”重构产业基础
阿里云PolarDB-X数据库实现跨洲际(法兰克福↔新加坡)数据同步延迟<1秒,支撑跨境电商支付(如SHEIN结算成功率提升28%)。
腾讯云TRTC音视频技术集成AI降噪与实时字幕,弱网环境下仍保障300ms内超低延迟,应用于在线教育、跨国会议等场景。
边缘计算激活新兴场景
车联网:特斯拉依托阿里云边缘节点ENS Pro,车端数据处理效率提升3倍,实现毫秒级路况决策。
元宇宙:Decentraland采用腾讯云边缘-中心云调度算法,3D渲染延迟降低40%,推动虚拟社交应用普及。
国产化与绿色算力协同推进
上海计划2027年实现200EFLOPS智算规模中70%为自主可控算力(如华为昇腾、沐曦等国产芯片)。
西部枢纽通过“绿电+液冷”降耗:宁夏中卫数据中心绿电占比85%,PUE降至1.2;四川气象局GPU算力融合提升62%能效。
全球化服务能力升级
阿里云覆盖全球28个区域,中东/东南亚低延迟节点助力企业出海。
腾讯云CPaaS服务日韩游戏巨头Nexon、印尼数字银行Allo Bank,月活用户超1亿。
全国一盘棋:标准化构建算力网络体系
当各地算力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国家层面的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2025年8月,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迎来关键突破。
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智算中心算力池化技术要求》等九大技术标准体系,标志着全国算力网建设从谋划布局进入落地实施阶段。这套体系构建起全国算力资源“一盘棋”、监测“一本账”、调度“一张网”的新格局。
地方实践与国家标准形成共振:
- 四川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强基赋能三年行动,计划到2027年基础电信企业算力规模较2024年底翻两番。
- 宜昌出台10条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对租赁数据中心机柜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 北京朝阳区建设“本地+区域协同”算力体系,整合阿里云、青云科技等头部企业资源。
国家数据局明确下一步方向:加快技术标准落地实施,推动构建“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数字基座。
四、辉煌背后的警钟:
中国算力规模跃居全球第二的辉煌成就背后,正面临能源消耗、供应链安全、生态割裂与资源博弈四重交织的挑战。
算力狂奔的能源紧箍咒日益收紧——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以每年15%的速度攀升,占社会总用电量突破3%,单是10万张高端智算卡的集群耗电就堪比一座小型发电厂,而铜等关键资源的全球性短缺(预计2035年缺口达600万吨)更推高了基础设施成本。
供应链安全的警报持续鸣响,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已从性能限制升级为安全围剿,进口芯片存在硬件级后门与远程控制风险,尽管国产昇腾、寒武纪等芯片加速替代,但在万卡级高效互联与生态适配环节仍落后国际顶尖水平2–3年。
生态割裂引发的系统失灵尤为突出,东西部算力调度标准缺失导致资源错配,全国智能算力利用率不足30%,企业AI项目多部门落地率仅28%,算力投入的GDP转化效率从理论1:3降至实际1:1.5。资源博弈更形成三重绞索:
西部绿电开发速度(年均12%)远落后于算力需求增速(机架年增55%),7nm以下先进制程受限与28nm成熟产能瓶颈并存,金属涨价与设备延迟已迫使部分项目搁置。
破局需构建系统性方案:推广宁夏“绿电+液冷”模式强制PUE≤1.25,建立芯片级安全审计闭环,以上海算力超市为蓝本实现全国资源“一盘棋”调度,并通过芯片-算法协同优化降低算力密度——唯有打通能源、安全、协同、资源的全链路,中国算力基座才能真正支撑起数字文明的新纪元。
结语:
正如算力网络的每一比特数据都需穿越无数节点抵达终点,中国算力的崛起也必将在突破能源围城、攻克安全堡垒、弥合生态裂痕的征途中,淬炼出支撑数字文明的真正基座。当戈壁滩上的光伏板与黄浦江畔的“算力超市”在云端交响,一场以技术自主定义发展主权的算力革命,正悄然重塑未来十年的全球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