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中国计算产业领域投下一枚重磅炸弹:海光信息宣布拟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计划配套募资。
国内两家重要的科技企业的深度整合,折射出在中国面临外部技术压力的背景下,国内产业链寻求自主可控与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战略决心。
1+1能否大于2?
海光信息,作为国产x86架构CPU和DCU的佼佼者,近年来凭借其产品的快速迭代和生态建设的日趋完善,在服务器CPU市场异军突起。
在美国技术出口管制加剧的背景下,其战略价值和市场机遇凸显。其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50%,展现了强劲的增长潜力。
中科曙光,则是在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存储领域深耕多年的“国家队”成员。拥有中科院的深厚背景,曙光在政务、科研、能源等关键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然而,2019年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其依赖进口高端芯片的业务模式受到重创,寻求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次合并,可视为海光强大的“芯”能力与曙光成熟的“整机系统与市场”能力的直接对接。
理论上,这将形成从芯片设计、生产(海光依托代工)、整机制造到市场销售的更完整闭环。
海光可以获得更稳定和广阔的市场及应用场景验证平台。曙光则能确保核心处理器的稳定供应,提升其整机产品的竞争力。
现实考量:外部压力下的战略抉择
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政策的持续升级,是理解此次合并的关键外部因素。
对于曙光而言,解决“缺芯”之痛是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对于海光而言,虽然迎来了国产替代的窗口期,但也面临着生态建设、市场拓展以及与国际巨头在技术迭代上的持续竞争压力。
双方的合并,一方面可以集中资源,加速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共同构建和壮大国产计算生态;
另一方面,通过股权的深度绑定,可以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提升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博弈筹码。
中科曙光作为海光的大股东之一,此次合并也是股东层面战略意图的体现,旨在通过更深度的整合,最大化双方的协同效应。
生态融合与未来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曙光在国产化替代的道路上并非仅押注海光。
其与龙芯等其他国产处理器厂商也有合作,推出了基于龙芯的服务器和桌面产品。合并后,如何在不同技术路线的国产化产品线之间进行平衡与资源配置,将是新公司管理层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
此外,企业间的合并,尤其是如此体量的两家上市公司,必然面临文化融合、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等一系列挑战。能否顺利度过整合期,真正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尚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