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智能座舱AI化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下一代智慧出行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社会需求多元化,汽车正从单一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型。作为连接家庭与工作场景的纽带,智能座舱从最初的简单功能性配置,逐渐演变为融合大屏、信息化娱乐以及 AI 能力的复杂系统,不仅承载用户角色转换与情绪调节功能,更成为车企探索AI技术落地的核心场景。

北汽集团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通过搭建AI智能化平台,推动智能座舱从功能堆砌向理解式智能跃迁,逐步构建起开放、灵活、跨生态的智慧出行体系。 

初期探索:从预设功能到可编程模式的局限

智能座舱的演进始于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早期座舱功能依赖物理按键与点对点控制,用户需手动操作空调、车窗等设备。随着中央控制器的引入,语音指令逐渐取代物理交互,但初代智能座舱仍面临功能冗余与用户体验割裂的问题。 

北汽研究总院智能座舱部部长笪琦

北汽在早期实践中发现,简单堆砌硬件与预设模式(如小憩模式、洗车模式)虽能短期满足用户需求,却难以适应动态场景。后续推出的“可编程座舱”允许用户自主组合功能,但因操作复杂、使用频率低,未能真正解决个性化需求与场景适配的痛点。对此,北汽研究总院智能座舱部部长笪琦指出:“技术迭代的目标是简化而非复杂化,用户需要的是无感化服务,而非被动适应系统。” 

这一阶段的探索表明,仅依赖功能叠加或用户自定义难以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亟需底层架构与交互逻辑的革新。 

理解式智能:AI大模型驱动座舱范式变革

2018年起,北汽开始规划从“指令式”向“理解式”智能的转型。随着AI大模型技术日渐成熟,北汽基于资源、成本限制,以及模型迭代迅速、链路漫长等因素,决定搭建大模型中台,2023年,北汽正式推出“一脑多端”架构,以中枢大模型为核心,打通车端、手机、智能家居及智慧城市生态,实现跨设备意图理解与任务调度,让用户在驾驶过程中不用再作为操作枢纽,驾驶安全与便利性也大幅提升。

该架构依托“1+N”模式,即1个中枢大模型平台协同N个垂域模型与生态应用。中枢模型负责解析用户意图并拆解任务,垂域模型则提供专业化服务(如导航、音乐推荐)。笪琦强调:“理解式智能的关键在于让座舱‘预判需求’,例如通勤途中自动规划路线、调节车内环境,而非等待用户逐一下达指令。” 

通过自然语义交互,用户无需操作复杂菜单或APP,系统可基于场景主动推送服务。例如,结合天气生成动态壁纸、根据儿童语音特征切换回答模式等,显著降低交互门槛并提升体验流畅度。 

百模汇创平台:开放架构与三大核心优势

为应对技术路线不确定性与生态碎片化挑战,北汽基于上述架构推出“百模汇创”大模型平台,其架构包含车端部署层、云端仲裁层与模型接入中台,具备三大特点:

1)百模组合:灵活集成垂域最优模型

    百模组合通过搭建车端部署层、云端仲裁层和大模型接入中台,采用插拔式设计快速接入第三方模型,不仅可快速增补替换模型,集百家之长,而且避免了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在图像生成领域对接顶尖的文生图模型,在行程规划方面引入专业的导航与路径规划模型,从而确保智能座舱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万物感知:全车SOA化与无感服务

    万物感知方面,通过车端传感器与云端协同,实现全车功能原子化(如空调、座椅调节)与生态服务接口化。用户需求可直接转化为指令,无需跳转APP界面,形成“需求-服务”直连链路。例如,在通勤途中,车辆可根据实时路况、用户习惯自动调整空调温度、播放音乐,并提前规划最优行驶路线,甚至能够结合智能家居系统,在用户到家前自动开启家里的照明、空调等设备。此举彻底改变了用户与车辆的交互方式,实现了从传统的主动操作到如今的被动响应的转变。车辆能够实时感知驾驶环境、用户状态以及周边生态服务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主动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

    3)反璞归一:自然交互与场景化调度

    反璞归一体现在以自然语义对话形式响应用户需求,大模型调度车端能力、第三方资讯及外部生态等,合适时间推送合适信息给用户。例如,闲聊、文生图、生成壁纸、儿童模式等功能均实现了更自然、低成本的交互与呈现;而通勤场景自动联动导航、餐饮预约及停车支付,形成端到端智慧闭环。此举降低了用户操作复杂度,让车辆真正成为用户的智能伙伴。这一功能的实现,使得智能座舱的交互更加人性化,也让用户在驾驶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于路况,提升了驾驶安全性。

    “百模汇创大模型平台,能够灵活接入各方优势资源,快速调度车辆各项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贴心的服务。”笪琦表示:“百模汇创的本质是生态协作,既避免重复造轮子,又确保车企掌握核心调度权。希望智能座舱能比用户更懂自己,提前准备好车上功能,让用户在驾驶中更加轻松自在”。

    从功能落地到生态融合

    截至2024年2月,百模汇创平台已在极狐考拉、阿尔法T5等多个车型落地,累计功能调用超5100万次,覆盖智能对话、AI备车、文生场景等场景。代表性应用有AI心境空间:支持19类功能域、100+原子服务的语音调度,用户可通过多轮对话定制个性化模式并保存至车机;而儿童交互优化方面,针对极狐考拉用户群体,模型识别儿童语音并切换适配回答模式,提升亲子出行体验。

    “看到这些应用在车型上落地生根,并且受到用户欢迎,我们觉得前期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笪琦感慨道。

    作为国内首批开展 AI 大模型技术上车应用的企业,北汽面临内部质疑,但力排众议,坚持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在摸索中前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北汽在智能座舱 AI 化进程中深刻认识到,AI 大模型和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是指数型爆发的,产品价值重心已从硬件本身转向场景组合方案带来的全新用户感受。

    谈到未来计划,笪琦表示,北汽将进一步升级平台能力,一是端到端效率提升:通过引入MCP协议与端侧轻量化推理,降低设备接入门槛;二是跨端扩展:支持智能手表、耳机等设备接入,构建“一脑多端”全场景覆盖;三是车型普惠:将大模型能力延伸至越野车、出租车等多元产品线。 

    生态共建: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

    大模型技术正推动汽车产业四大重构:软件架构颗粒度细化、硬件预留弹性能力、用户数据标签深化、生态合作边界拓展。智能座舱也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生态化的方向迈进。它将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而是成为集出行、娱乐、办公、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移动智能终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座舱将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同时,智能座舱将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实现无缝连接,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北汽在智能座舱AI化的实践中,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技术架构革新与生态协同,逐步实现从“功能驱动”到“意图驱动”的跨越。通过百模汇创平台,联合头部科技企业、初创团队及城市服务商,打破生态孤岛,构建“人-车-路-云”协同网络,打通智慧城市服务(餐饮、医疗)、IoT设备及移动支付,实现“上车即服务”。 

    “在智能汽车领域,我们要持续拓展生态,海纳百川,不断探索前行,以满足用户对智能出行的不断追求。”笪琦坚定地表示,北汽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智能座舱 AI 化的未来,为用户创造更美好的出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