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周刊特写第193期:国际纵队何以大肆进军中国?

2007年11月,高性能NAS集群供应商iSilon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比较于Panasas步伐落后了一些,但显然,对于iSilon而言,现在进入中国市场依然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在整个2007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国际存储厂商涌入中国市场,iSilon的进入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事实上,对于中国存储市场,无论任何一家厂商,都无法不给予充分的重视。

抢钱的感觉

中国存储市场的真正剥离开发,起点应该在2000年左右。在那之前,服务器与"存储"一直在绑定销售,曾经用户对于专门销售存储的厂商人员亲切地称呼为"Disk guy",直到2000年时某知名专业存储厂商不断地给用户教育存储的重要性,使得存储最终与服务器成功分了家,存储才真正意义上独立于用户的基础架构之中。而同期的欧美国家,早已是存储设备满天下,IT建设一条龙。

这样的起步着实晚了一些,同时,起点却也高了许多。当时中国的存储市场,买得起存储的是什么样的企业?银行、电信、石油。当时的存储何等价位?1TB=100万美元。现在想起来,说起这段历史的某公司的老员工都承认,当时就是有种抢钱的感觉。

而发展到现在,存储已经不再是一个门槛高得令人仰视的新鲜事物,相反,随着希捷、日立等硬盘厂商的1TB SATA磁盘的推出,"存储"这个词重又被用户所疑惑:是随便挂两块盘做RAID呢?还是直接买个NAS呢?

当年曾有人叫嚣,中国的网络基础架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对此笔者不敢断然承认或者否认,但同样话似乎套用在存储架构中也不为过:中国目前企业应用的存储架构,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说中国网络基础架构先进则是因为同期中国网络仿似白纸一张,啥东西好就画啥,而欧美发达国家则受限于之前的投资保护,不得不继续维持旧有架构。同理,中国的存储市场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当欧美国家的企业还在考虑使用新产品与新技术带来的兼容性、稳定性以及成本支出的问题时,中国企业大可直接选择最为有利的新产品与新技术。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为那些手握高新技术的存储公司赶到中国来狠狠地赚上一笔,至于其发展的后果,无非两种:钱赚够了,自身也发展起来,继续做大;钱赚够了,用户抢够了,然后把公司卖个好价钱。无论从哪一个结果来看,其最突出的目的在于:在中国赚足够的钱。至于其他的所谓责任呀啥的,抱歉,资本家是不会考虑这种事情的–Money is god。

朝气和"躁气"

在笔者采访过的国际厂商中,某VTL厂商便曾毫不讳言地指出,中国企业对于IT知识的认知程度还太浅。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很多企业对于IT的认识不足以令他们看到数据存储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个事情完全可以拆分为两个角度来看:一、中国用户对于存储的了解不够,容易被厂商所左右,用当下流行词汇总结即为,容易被"忽悠";二、中国用户对于存储的了解不够,因此在数据存储与保护方面做的很不够,市场机会远大于欧美的那些老油条。

笔者想起一位朋友曾经报怨的事情:某高等学府准备做一个项目,内容涉及到远程复制,要求朋友做一个方案与报价。此前当然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与当前情况,不然就是瞎子摸象,最后无法掌握正确的形象。而当他谈起过程复制需要租用线路时,对方一位老师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租?干嘛要租?我们自己拉一条光纤就行了。不用租!"

这是我们的高等学府的老师,虽然有些极端,但从另一个侧面也看看出一些端倪。我们的企业真的了解IT?真的了解存储?真的了解数据保护?笔者与众多年轻的企业工程师接触时,感受最多的居然不是朝气,而是"躁气"。

也许当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碎导致了中国IT环境的整体气温升高,也可能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使得这些年轻后生认为IT不过如此而已,总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几乎全是一样的浮躁的脸,听到的全是浮躁的侃侃而谈。也不难理解一位资深技术顾问会不断地向我抱怨他所面试的所谓"工程师"连OSI参考模型都搞不清楚。

也正是这些"躁气"与浅簿,给了这些"国际纵队"以大把的可乘之机。

"国际纵队"的机会

中国被洋人称为东方巨龙,也有称为狮子,基本上都被描述为凶猛的自然界王者。中国连续30年经济速度增长超过9%。当一条龙,或者一头狮子以这样的速度在成长时,其中的机会让人兴奋。

我们现在总说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总在讲数据爆炸式增长,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命脉所在,而企业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换句话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可是,企业的发展又靠什么来保证呢?

很显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大型企业,比如总是爆出网银漏洞的工商银行,比如被广大移动电话用户骂得狗血淋头的运营商,比如一说油价上涨便自然地想到的石油企业,他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样重要。他们的规模或者不大,营收或者同样不值一提,但却依然被进入中国存储市场的"国际纵队"视为大蛋糕,他们被统一称呼为"中小企业",或者简写为SMB。

无论厂商如何定义SMB,这些企业的成长对于存储的需求终归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一来他们成长快速,数据增长量非常可观,二来这个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巨大,即使大面积撒网,怎么着也能捞个小鱼小虾小螃蟹之类的,不至于空手而回。IDC报告中也指出,中国企业有557万,其中超过90%都属于SMB。而可爱的戴尔的公司CEO–Michael Dell大叔也同时指出,当前存储厂商们为SMB用户提供的产品根本无法令用户接受,要么性能太差,要么以"高"充"低",贵得吓人。这样一来,原本就有需求的市场,用户对于现状又心怀不满,此时不入市,更待何时?

此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中国本土的存储厂商着实羸弱不堪,根本上来看,即在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有技术。这实在是一件很让人无奈的事情。

几乎每一次面对着国内的厂商们,都不忍心去问这样的问题:你们的产品核心技术是否自主研发?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比例是多少?

不止一次的,我遇到的是白眼,是愤怒,甚至是鄙视。可是结果呢?拿出来的产品除了在某几处做了一丁点的处理之外,其余全无一点"自主"的影子。这样的产品,我们何以看作"自主研发"?当"自主研发"成为了厂商们自我宣传自我夸大的噱头时,越发地让人感觉中国存储企业的悲哀。

硕果仅存的H3C,目前也处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企业"与"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企业"这种推皮球般的定位中,十分尴尬。再者,华为的异军突起多少令笔者心中宽慰,至少,不必再与国际厂商的沟通中提到竞争者名单时,长长的一串却没有一个中国企业的名字,也许过个一两年,我们甚至可以很骄傲地把华为的名字排在EMC、IBM、HP等厂商的前面。

以上的种种,注定了国际厂商加速登陆中国的步伐,抢夺市场份额。中国有句老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论是PANASAS、iSilon、3PAR,抑或是与存储沾亲带故的Riverbed、Blue Coat,比起EMC这样的凌晨起床找虫吃的鸟儿,晚是晚了点,但显然虫还是多得很的,或真的再过个三两年再来,估计就只能眼瞅着人家吃虫自己吃草了。只是对于中国的这些存储企业而言,是否真的该打起精神,在自家的地盘好好撒点野了?

存储林观点:

中国有句老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论是PANASAS、iSilon、3PAR,抑或是与存储沾亲带故的Riverbed、Blue Coat,比起EMC这样的凌晨起床找虫吃的鸟儿,晚是晚了点,但显然虫还是多得很的,或真的再过个三两年再来,估计就只能眼瞅着人家吃虫自己吃草了。只是对于中国的这些存储企业而言,是否真的该打起精神,在自家的地盘好好撒点野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IT » 周刊特写第193期:国际纵队何以大肆进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