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股沉浮录:从热捧到猎杀

10月31日,纽约。首届中美创新与合作峰会现场,当提及中国公司时,纳斯达克全球证券资本市场部副总裁Karin McKinnell用了一个词:引人入胜(compelling)。

的确,中国公司远赴重洋,擅长描绘的正是其精彩的成长故事。“提供给投资者一个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在这些公司海外推介过程中,类似话语被反复提及。

奇虎360,无疑是它们中的佼佼者。这家互联网公司刚在今年3月30日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便大涨134.48%;10月,又被跟踪中国概念股的金融网站Cnanalyst.com评为年内“十大增速最快小盘股”之首。

但在11月1日后,这些纪录开始面临挑战。

这一日,位于洛杉矶的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在其网站发布报告,称奇虎为了迎合华尔街而故意夸大公司业务,并将公司目标股价下调至5美元仅是报告公布前奇虎股价的四分之一。

这更像是一份仓促出炉的报告。在开篇处,香橼甚至误将奇虎的上市地点记录为纳斯达克;但投资者的回应依然踊跃,11日奇虎以大跌11.23%开盘,最终收盘跌幅缩小至10.34%。

奇虎的遭遇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中国公司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海外上市,但随后却尴尬发现,投资者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将他们抛弃。

对中概股而言,入世掀起的“走出去”辉煌已随时间悄然淡去。

“入世”后的中概股热潮

中国概念股的这般遭遇,在过去十余年几乎不可想象。

1992年10月9日,美国纽交所迎来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华晨汽车的前身沈阳金杯。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加入WTO提上议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开始感受到投资者的热情。

民企海外上市第一人侨兴环球,在其官网上记录了这段“入世”记忆。

1999年2月17日,这家生产无线电话的广州企业顺利登陆纳斯达克;同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

受“入世”利好刺激,侨兴环球股价一路飙升,当周涨幅接近300%,周涨幅列当年纳斯达克第6位;仅在11月18日,侨兴环球股价一路飙升,日涨幅达到惊人的268%。以该股当时960万总股本计算,这一日股票市值就增加了8040万美元。

2003年,属于中概股的年代终于来临。

当年4月,股神巴菲特开始在香港市场大笔买入中国石油(0857.HK),这迅速掀起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向中国概念股。

而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有限,这些公司面临结构性融资的限制,这成为它们另辟蹊径海外上市的动力。一边是国外的追捧,一边的企业自身需求民营企业出海上市逐渐攀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