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至29日,OpenAtom OpenHarmony(以下简称“开源鸿蒙”)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开源鸿蒙项目群工作委员会携手东北大学、天津大学及北京工业大学,相继举行开源鸿蒙技术俱乐部成立大会暨系列技术论坛。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标志着开源鸿蒙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布局,更展现出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构建自主可控的软件生态、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所注入的持续动能。
_20251105135747_891.png)
立足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实践
三校领导在成立大会上一致指出,成立开源鸿蒙技术俱乐部是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锻造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辉表示,俱乐部成立是学校践行“为国家育英才”使命的具体实践,他特别提到,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在开源鸿蒙6.0 Release版本中代码贡献量位居全国高校榜首,并率先开设全国首门国产编程语言课程《仓颉社区软件工程》,为自主核心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文平表示,学校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坚守“兴学强国”的使命,通过参与开源社区建设探索产业界与学术界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以协同育人构建健康、开放、共赢的开源生态。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韩红桂进一步强调,学校将依托多学科优势,联合各方在系统优化与生态拓展等领域协同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落地,助力国家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领域创新发展。
产学研协同,共建万物智联数字底座
开源鸿蒙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主席、华为Fellow陈海波在出席活动时指出,过去五年,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组织及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开源鸿蒙已发展为增速最快的开源社区之一,成为万物智联时代的坚实数字底座。他对三所高校在技术贡献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扎实成果表示赞赏,并强调俱乐部的成立将为师生构建一个共建共享操作系统技术与人才生态的创新平台,他期待通过多方持续协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共同促进开源鸿蒙生态的繁荣发展。
系统规划发展路径,夯实技术创新与人才基石
各校技术俱乐部制定了系统化的发展路径。东北大学将深化课程改革与科研创新,其自主研发的软件智能移植适配技术已实现对仓库级软件高达97%的适配成功率,为社区技术共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天津大学计划从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产教结合与生态推广四个方向协同发力,致力于打通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壁垒,培育支撑国家战略的“国之栋梁”,并推动鸿蒙系统在矿用自动化、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则以开源鸿蒙环境下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为核心,通过建设开源软件系统开发系列课程,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条能力培养体系。
聚焦技术前沿,共绘操作系统创新蓝图
在同期举行的技术论坛中,专家学者围绕操作系统创新展开深入探讨。陈海波在题为《万物智联的操作系统创新之路》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四大发展趋势:智能化成发展主旋律,AI与系统深度协同是关键;开源生态正在加速崛起;软件算法与架构创新成为性能提升的核心;终端设备形态愈发泛在化,需构建统一操作系统底座以适配多设备。各论坛亦展现了多元技术成果,东北大学分享了昇腾NPU加速及仓颉语言实践,天津大学聚焦AI基础设施及大内存事务系统等前沿课题,北京工业大学则覆盖鸿蒙生态建设、泛在智能感知等创新应用,充分彰显了开源鸿蒙在多元技术领域的融合潜力。
开源鸿蒙项目群工作委员会执行主席章晓峰出席活动并在《创新引领未来·共建鸿蒙世界》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万物智联时代的三大机遇:设备激增但管理割裂,需统一系统实现高效协同;AI技术推动交互变革,智能汽车语音控制占比超50%;AR/VR等新交互方式兴起,而多设备生态不共享严重增加用户与开发者负担。他展示了开源鸿蒙通过统一互联与软总线技术实现的跨端分布式能力,并分享了首批应用伙伴在跨平台框架适配上的重要进展。展望未来,开源鸿蒙将持续深耕AI、具身智能等重点领域,携手各界开发者共筑生态新篇章。
生态繁荣,持续赋能教育创新与产业发展
经过五年多发展,开源鸿蒙已汇聚70余家共建单位、9500余名共建者,代码贡献量超1.3亿行,并与全国超100所头部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广泛覆盖的技术与人才网络。三所高校俱乐部的集中成立,是开源鸿蒙生态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度拓展的生动体现,其通过课程改革、科研合作与竞赛实践等多种形式,持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备具国家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软件人才。同时推动开源鸿蒙在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方面持续进步,为我国基础软件生态的自主可控与长期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开源鸿蒙将联合更多高校持续推进技术发展与生态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