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院士致辞外滩大会: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

9月11日上午,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开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分享,包括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等全球顶尖学者、产业界人士、青年创业者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

王坚院士在主论坛上,围绕“开放”这个话题发表深刻演讲。

为“开源”正本清源

今天正在经历一个从代码的开放、开源到资源的开放、开源的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革命性变化。

1月31日,随着千问Qwen、DeepSeek的开源, Sam Altman说过一句让所有人震撼的话:在开源这个时刻,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此前于1月13日,美国公布了以芯片、集成电路、半导体为重点内容对人工智能的出口管制,明确地提出了对“闭源”权重的出口管制,而专门强调了“开源”的权重不在管制之列。

王坚认为,“开源”这个词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他指出,“开源”这个词是在1998年4月份,才被一批极客固化下来,因为当时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自由软件、免费软件,开创了互联网时代。1986年《自然》杂志上就有非常明确的观点提及 “权重”在模型中的重要性;“开源”概念,也正是在1998年才真正被固化下来。到了2019年,Jeff Hinton和图灵奖获得者提出了人工智能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即被逻辑这样的方法来启发以及因为大脑或者神经元这样的生物特性来启发这两种不同逻辑,使得人们有了“权重”概念。

王坚表示,“开放资源”的概念不是因为有开源这个说法而带来的,事实上,在任何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先驱已经做了这件事情。当然,最早提出以生物学神经元为基础的方法论先行者们为做了非常好的探索。

“当数据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资源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王坚强调,今天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的开放,有了模型开放以后,再也不需要自己花掉那么多计算资源重新做有人替你做掉的事情。

因此,今天人工智能时代, “开源”非常重要的特点。王坚更愿意把开源叫“Open Resource”,有别于Open Source。

AI的视野:从地球放眼太空

太空一直是人类最大的资源。王坚表示,人工智能不应该缺失太空。但这有个障碍,就是算力。在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的出现延伸出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使得人们有机会把AI送到太空。

今年5月14日,之江实验室第一次参与把12颗卫星同时送上了天,而且在这12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上首次把地面真正意义上的8B AI模型放到太空。只要卫星到达的地方,就可以在太空的任何地方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处理,也给人工智能在太空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机会。。

此次成功让人类第一次可以感受到AI是不能缺失太空的。这个被称为“三体计算星座”的尝试,希望无数的主体可以共同完成这个星座,共同分享太空,也意味着把每一颗卫星都有可能开放给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王坚预计,用不了多久,卫星就会被送到太阳轨道,离地球1.5亿公里,离太阳1.5亿公里。在那个时候,数据几乎没有办法传回到地面再做处理。

只有把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

“因此,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事情。”王坚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