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DOITAPP
DOIT数据智能产业媒体与服务平台
立即打开

网络安全成为中美关系新一轮博弈点

近期围绕谷歌公司准备退出中国市场引发的风波,背后凸显的是即将进入磨合期的中美两国围绕互联网安全与主导权所展开的博弈。从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这种起伏的发展历程一直就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特点。布什政府与奥巴马政府交接时期发生的金融风暴暂时冲淡了原先应该有的磨合期,如同涨潮时海水淹没了礁石并不意味着礁石就此不存在了,现在的情况就是在海水稍稍退去之后,中美关系中的礁石重新露出水面,混杂着意识形态分歧与国家安全两种考虑。

回到事情的本身,在官方博客的声明中,谷歌提出的理由包括:疑似中国黑客攻击谷歌及其他20余家美国公司的服务器,并初步进入了两个账户,但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对中国政府管理互联网的政策表示不满。根据2010年1月14日的《纽约时报》报道,2个被入侵的账户中有一个属于藏独活动分子,另一个账户的实际用户姓名没有披露。在谷歌官方博客的声明中,这两人被定义为所谓的"人权活动人士"。这背后的逻辑是:因为并没有确切的技术证据证明所谓的袭击来自中国,所以只能从"受害者"身份进行反向推理,即"有能力有理由攻击藏独的黑客很可能来自中国"。当然,这样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

谷歌在这一轮的博弈中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筹码,但当博弈全面展开之后,谷歌的角色可能是尴尬而悲哀的:因为其诉求是建立"不受管理"的搜索服务,但美国政府站出来说话时,指的是"中国黑客攻击美国公司,危及信息安全",要求中国给予说明。毕竟主权和国内法律管辖权的问题放在那里,希拉里不能也没有底气明说搜索服务应"不受管理",虽然她想说的就是这个。

整个事情的主线,其实是围绕美国政府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演变展开的。美国上任总统布什任命了前海军中将John Michael McConnell于2007年2月20日至2009年1月27日担任国家情报总监,在他主导下,完成了对美国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评估。就是在他主导的评估中,所谓的"中国黑客已经潜入了美国的民用电力系统并种下了后门"成为调整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主要依据,被奥巴马任命为总统信息安全协调管的Howard A. Schmidt.也是这个评估报告的项目组成员。在这个项目组的成员看来,"中国黑客正在威胁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但此并没有得到有效关注"。同时,在2009成立的美国网络司令部行动战略中,强调的是美国在信息空间的"自由行动"的能力,这个概念的实质是要求美国政府具有无视他国防火墙和过滤系统的能力。

上述要求美国在"网络空间"获得"自由行动"能力的目标,可以看作是传统军事安全领域美国优势战略在信息空间的自然衍生,不仅美国如此,所有国家都有类似的诉求,区别仅仅是因为自身实际能力和资源不同而无法制定同样宏大的目标。从谷歌高调宣布退出设想的声明之后,希拉里迅速高调发言表达了"关切",同时美国国务院向英国卫报透露消息指出希拉里计划于下周发表有关网络自由的讲话,并可能公开发布相应的自由接入网络的软件。当然比较微妙的是,希拉里关切的是"互联网的安全",逻辑上来说美国政府推出的应该是一款能够抵御黑客攻击的防火墙软件,而不是穿越他国防火墙的软件,但其言论和可能的行动之间,存在微妙而重要的差异。

这些眼花缭乱的互动,其实指向的是中美关系中的老问题–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问题。有所不同的是,随着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发展,老问题换了一件新外衣,在压中国让步的同时,还凸显出了美国试图掌握信息空间主导权的意图。当然,希拉里已经忘记了上任后第一次对中国访问时是提到的"同舟共济",现在她大概正在学一个新的成语,那就是"过河拆桥",当然也可能不用学,因为这是实用主义和个人自我中心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老练政客的本能反应。

谷歌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喧嚣,就这个角度来看,预示着在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磨合期的中美关系,将在信息安全问题上展开一轮新的博弈,这轮博弈的结果不会对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可能造成互联网产业在中美两国出现某种意义上的重新洗牌,并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DOIT » 网络安全成为中美关系新一轮博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