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暨金蝶用户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金蝶天燕在会议期间发布了“互联网+ 新一代软件基础设施”,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IT转型提供了新的服务方案。


通过论坛,专家们认为,互联网+要求企业以互联网为通道进行资源整合和更灵活的应用部署,为业务创新提供支撑,这就给企业原有的IT基础设施带来了转型的要求,企业基础设施必须要进行新的转型,以适应未来的长期发展。
转型互联网+的企业一定会成为一个大数据公司
面对互联网+,传统的企业IT基础设施已经面临转型的需求。无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这些新的技术,将会成为基础设施的核心元素之一。这种新的架构,金蝶称之为“大数据云平台”,并判断会成为互联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

对此,金蝶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张良杰在演讲中分享了三个观点:
首先,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企业级应用,文件的存储将只会有一块云上的硬盘,也就是说,网络云盘将会成为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企业应用的架构会发生改变。原来每一个应用,都是把业务逻辑和数据放在一起打成一个软件包进行销售,而在互联网+时代,业务逻辑和数据一定要脱离。任何一个新的应用,被引入进来的时候,它会调用云盘里面的数据,然后产生出新的数据,然后再回到这个大数据云平台之上,那么这样就会让数据在应用和应用、组织和组织之间传递的时候产生价值,金蝶把它叫做数据价值链的理念。
最后,任何一个想朝互联网+转型的企业,一定会成为一个大数据公司,因为数据是最重要的战略资产。
面对互联网+,企业IT无非考虑两点
今天,互联网+给很多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业务量的大幅增加,以及业务数据的大幅增加、业务方式的多样化,而且产生了很多业务创新,这意味着商业模式发生了改变。

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曹宇杰在主题为“互联网+催生新一代软件基础设施”的演讲中说:“业务与技术的创新,意味着企业IT系统要求更加稳定,对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应用有更好的支撑,同时还要求有快速的响应,最后还要与原有的系统保持兼容性。”
例如,很多传统企业已经开始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如金融行业用大数据做用户行为分析,做理财产品营销,做资产评估;政府用大数据做做交通道路优化,城市监控等等。那么今天的基础架构能否满足未来5年的应用的发展?“应该有一些新的元素。”
调研显示,很多CEO明确企业要用ICT、互联网手段,把企业做强做大,让自己具备更强的竞争力。那么作为企业的IT人员,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我想可能你最先想到的,是先让自己的基础架构具备未来的可扩展性和多元化的创新能力。”曹宇杰说。
日前,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已经发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规划。具体到企业,布局互联网已经迫在眉睫,它带来的压力,就是怎么让IT从成本中心转型为利润中心,从原来的支撑部门,转型成企业的创新部门。
曹宇杰认为,面对这样的压力,企业IT无非要考虑两点,第一,怎么拿出更有效的应用,来帮助业务转型和创新,增强竞争力,获取高营收;第二,如何把原来的基础架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化和转型,让企业迎接更长时间的发展。
互联网+是软件重新定义各行业的过程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使传统企业从集中办公走向移动办公,社交化的工作方式、移动化的工作地点、碎片化的工作时间,这要求承载业务创新和变化的软件也要有相应的适应能力。适应的过程就是互联网+最终落地的过程。
在这一软件重新定义创新的业务过程中,传统企业在技术方面会产生很多共性的需求,比如制造企业,大部分情况下并不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因此最终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数据是无法掌握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制造业企业不仅仅与分销商、代理商、渠道商打交道,还要收集用户使用的数据反馈,这也是传统企业走向互联网+的企业,一定会成为大数据企业的原因。此外,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也带来了安全性的挑战。

在中间件平台部分,要有应用服务器产品,以及数据交换产品,提供一个高效的数据交换能力与数据集成的能力。这个移动平台产品部分是一个轻量级的具有统一门户、统一权限的一个企业社交化的移动应用平台,对用户、应用、移动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
互联网+有利于整合资源并面向社会发布

他说,怎么把互联网与制造业联系起来,是制造业当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航天科工集团有很多设备,有很多功能,有很多很多专家,怎么把这些进行有效的整合,作为一种能力发布出去?
一个产品,从设计、建模,到生产、物流,一个制造企业的全产业链都在里面,而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可以把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制造资源、专家资源都接入到这个系统中来,从而形成一个全产业链的通道,企业可以从这个通道获取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行业分析、企业运营分析,进而进行预测或者决策,不仅如此,还能形成个性化定制,以及个性化的大规模生产。
不仅如此,这个通道的形成,还为资源整合后的对外发布提供了基础与便捷的方式。
以航天科工为例,当其生产业务很饱和的时候,往往就会寻找各种配套的资源,而当订单降低时,企业大量的设备资源、专家资源,这些综合能力有没有可能也对外提供?互联网+给这种思路提供了可行的落地方式。
刘永进说:“我们把这些资源放到互联网上去,然后让有需要的企业来使用,既提高了全社会的效率,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大家从互联网的角度把资源进行整合,把能力进行整合,就可以互利共赢。”
互联网+时代 企业信息化要加辅助线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可能从规模、布局、服务对象、服务形式以及产品形态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因此,他们的互联网+的路径都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一个具体的企业要做互联网+的转型,到底怎么转?有没有所谓的路线图?有没有所谓的方法论?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管理平台,以及对外的营销渠道,社交媒体等等,这些都是互联网+转型的基础。
“传统的制造企业,在安排生产制造时,按传统的做法就能解决问题,那么互联网+后怎么办?信息化就需要加辅助线,没有明面的答案,企业要把全产业链、全生态链整合在一起,要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张素伟说。
互联网+的京东经验
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面临转型之惑;已经初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的基础设施有什么特点?对传统企业是否有所借鉴?

首先是云计算。吕建伟透露,京东有自己的策略和步骤,造成业界较少听到京东云计算的信息。实际上,京东这么庞大的IT平台,几乎90%以上已经搭建在京东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之上。“你要把云计算给整个业界开放分享,首先你自己要去应用,可以说京东自己的云计算应用目前已处于夯实的状态。”
第二是开放。京东的技术,包括技术架构,计算资源,都面向合作伙伴进行很优惠的推广,同时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撑,这是开放的第一个层面;开放的第二个层面,是面向整个业界提供云计算服务,以及SOA中间件服务。京东的策略是把这两个层面夯实了以后,将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第三是大数据。京东拥有全社会特征的用户大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到各个层次的用户,各个年龄段的用户,以及各个层次的用户,京东把这些数据面向大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免费推送。
在加入京东之前,吕建伟从事了12年的ERP研发工作,加入京东以后,发现不管是经营管理模式,还是研发管理模式,都跟过去ERP的研发、销售服务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其实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根本区别带来的。
吕建伟认为,从京东的经验看,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转型,以下两点是需要把握的。
首先就是要有一个核心。从京东来说,看似做了很多品类,很多产品与业务,但是京东一直很清晰自己的一个核心就是供应链。吕建伟认为,不管企业做哪个行业,都不要做成一个全职能、全业务、全产业链的企业,过去那种端到端的流程管理,端到端的计划预算还有端到端的考核其实不符合现在的发展趋势。企业一定要保持一个非常强大的核心定位。
第二,要具有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模式的第一步是连接,传统企业不应该再去上一个全线的整套的ERP,同时应该尽可能的与上下游、电商、客户连接起来,把互联网思维落实到业务中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互联网+要根据未来看现在

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只剩下一个金矿没有挖,那就是虚拟化,实际上在多年前虚拟化出现之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一直到现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其实是以虚拟化作为支撑的。
何万青表示,大数据最早其实是高性能数据分析,随着计算能力的发展,当所有的数据在互联网分布的时候,计算资源也在相应地分布式发展,这就是计算数据,而实际上这两个概念目前是融合的。
从应用层面,以安全领域为例,一个安全软件公司往往有大量的病毒分析人员,通过数据分析的手段来挖掘病毒特征、威胁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海量数据分析的例子;在电商领域,不管是京东,还是其他的电商网站,都涉及大量的人的行为分析,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相关性分析,也能够带来价值。
“那么,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就是不能通过现在看过去,而要根据未来看现在。决策错的话,就会被拉得很远。”何万青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