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乎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VDI(虚拟桌面基础架构)、应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和插入式虚拟化上。于是,大家似乎开始淡忘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的虚拟化技术。因为,它是无数其它解决方案赖以启动的基础技术。
什么是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
你可能对这个名词并不熟悉,这是因为从它十多年前诞生以来,始终被称之为“服务器虚拟化”。进入本世纪后,它一直被定义为在SOA和XML方面的服务虚拟化。随着VMware、Citrix和微软这些公司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势头不断上涨,仅仅用“服务器虚拟化”和“服务虚拟化”来对其进行定义就显得模棱两可了。因此,应该为它添加一些修饰成分,让我们能够在谈论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的时候更加明了。
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以网络和架构中的应用交付“层”为载体。这个层面通常是被物理部署在靠近数据中心边缘的某个地方,并作为用户请求的端点。换言之,一个用户对于“http://www.example.com”的请求是通过一个应用交付控制器(负载均衡)来回应的。通过应用程序的内部通信可能会在本地或者一个公共云中被虚拟化。
很多企业利用这种类型的虚拟化作为一种为高容量和高可用性应用程序提供可扩展的、负载均衡的基础架构的手段。
当然,也有很多企业不会为非高容量和高可用性的应用程序采用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
他们这么做都没有错。
为每一个应用程序都使用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的四大理由
当然,支持使用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的理由有很多,以下四个是最为重要的。
1.具有前瞻性的可扩展性。现在,应用程序可能并不需要扩展,但是在将来未必不用。如果它的部署脱离了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那么你将会在今后花大量的时间来重新安排你的网络。为所有的应用程序选择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可以确保任何一个可能需要扩展的应用程序都能轻松实现扩展而不会遭到破坏——不会出现由于移动它周围的东西而导致它或者其它的应用程序停止运作。
这种创建一个可扩展性的领域可以为推行可扩展性基础架构模式提供机会。
2.改善性能。即便是一个单一实例的应用程序,一个应用交付控制器也能创造一定的价值——包括帮助提高可用性。它可以卸载计算密集型功能,优化连接管理,还可以适应加速策略,这就可以让单一实例应用程序的使用更加令人愉悦。
为每个应用程序都采用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的架构,为了改善性能,必须采用用户方和服务方两方面的技术,调整双方的策略以优化不论来自何方的应用访问至用户的交付。不断增加的来自移动设备的企业应程序访问需求,比如iPad、黑莓和智能手机,在应用服务器针对局域网至于浏览器的优化的时候,可能会在性能上出现问题。智能地采取合适的基于用户设备的交付策略可以提高性能,即便是对于来自各式设备的所有用户的单一实例应用程序。
3.控制的战略点。使用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可以让你设计控制的战略点,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安全和其它策略。它包括认证、授权和网络应用防火墙性能下的虚拟化补丁。随着策略的改变,它们可能会被用在控制上而不是应用方面。这就不用再像漏洞和安全策略那样将应用这个环节总是放在推行-测试-部署的周期里了,从而在时间安排上更加灵活。
应用程序可能会被部署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并可能围绕数据中心运动,因为它们并没有优先级,因此会因为受到任何可用资源的制约而进行迁移。但是不用担心它们丢失,因为应用交付控制器就是终端,不论应用迁移发生在哪儿,终端用户都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访问。业务连续性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既然基础架构将继续它的虚拟化进程,高度灵活的界面将会减少对于网络和应用程序的干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所有企业势在必行的事情。
4.提高可见度。健康的数据库的关键之一是需要你时刻留意其中发生的一切。面对一个即将崩溃的应用程序,如果你不知道它的问题出在哪儿,就可能对它束手无策。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的使用可以让你进行有益的监控,在出现问题之前及时提醒你。在一个高度虚拟化或者云计算的环境中,还可以为自动化系统提供关键性的反馈,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系统就会立刻采取行动。
当应用交付架构成为所有应用程序的接入点,它就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与性能相关的数据和使用模式的采集点,从而更便于改善实际使用中的性能。
总之,以上四个关键原因是采用基于网络的应用虚拟化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就是可见性、优化性能、控制性和灵活性。
应用交付基础架构是企业架构中的一部分
拥有一个包含应用交付网络的架构已经逐渐成为大型企业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企业应该不仅仅只是把应用程序交付作为简单的负载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虚拟架构战略优势。传统的控制和可见性值得我们对应用交付控制器的重新审视,而它曾经只是被人们当做数据中心的负载平衡器。
总体总是大于各部分之和,负载平衡也仅仅是应用交付控制器的一部分。设计师和开发者们应该用超前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数据中心组件,学会如何利用基础架构服务来实现弹性和必要的控制。只有这样企业架构才能日趋走向成熟,最终实现真正的数据中心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