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江苏农信应用案例
DOIT 发表于:13年01月17日 15:57 [来稿] DOIT.com.cn
2005年,银监会提出对农信社进行深化改革的五大措施: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切实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加强金融监管。2010年起,银监陆续制定了实施相关制度办法支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股份制的农村信用社,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治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机构自身已经形成了深入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内生动力。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农信社正在经历着另一番变革——信息化建设。
如何突破重围驶入信息化正轨
对于农信社信息手段落后、历史包袱沉重、管理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传统金融系统状况来说,信息化改革可谓是根本性的革新性举措。江苏农信的业务需要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个人客户以农民为主,存款等传统业务较多,贷款、外汇等业务较少,尤其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一枝独秀。随着农信改革的深化,国际结算、信贷等新业务的增加,江苏农信在改革初期便遇到了大数据带来的诸多问题:
1、基础架构松散,系统性能薄弱。江苏农信于2003年开始以省为建制单位组建,拉开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原有系统随着业务的增长逐步增加,每一次增加设备都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缺乏整体规划。随着业务量的大幅上升,机器的扩充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例如,为了响应国家发放农村补贴号召,需要为全省农民开账号并定期为账号存款,数据量呈现井喷。加之业务种类的增加,江苏农信的业务量已经增长到系统建设初期时的10-20倍。旧系统在非营业时间全部用于处理活期存款账号交易,但依然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在营业时间除了处理柜台业务,还要抽出部分系统继续处理未完工作负载,因此,账号数据无法同步的现象时有发生。
2、客户满意度低,管理水平不足。业务种类增加除了增加了数据量,还增加了业务办理流程。原有系统由于最初部署的单一性,系统间存在“烟囱式”增长,各个系统间割裂运行工作负载,资源无法共享,经常出现业务手续繁复、重复办理等情况,直接导致服务水平低下、客户业务滞留等问题。此外,架构无法支撑大规模工作负载,系统不稳定、可扩展能力差,ATM机中断时有发生,人工干预和系统维护大幅增加,管理成本递增。人员匮乏、效率低下等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整体业务水平提升。
3、 占地面积扩大,能源成本攀高。为了适合单一业务增加而造成了大面积系统安装呈现扩张趋势,系统的成倍增长不仅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占地面积更是成倍增加。江苏农信原部署的开放式平台小型机以每台几十千瓦运行,可观的能耗加之逐日攀升的占地面积成为江苏农信发展的瓶颈,加之相关管理成本,数目相当可观。
2009年,江苏农信开始寻求IT基础架构和业务服务水平的双重突破,IBM作为应用开发商开始了与江苏农信的合作过程。江苏农信采用IBM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改进客户体验,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客户需求,并于2010年6月与IBM签署了合同,选取IBM Sytem z大型主机作为全业务支撑系统,并于2011年10月顺利上线投入运营。
经过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考量,江苏农信最终选择了IBM System z大型主机作为其支撑平台。
从银行本身讲,整个系统的维护、版本更新等过程需要很多程序和人员进入,不合规的操作口令和步骤会给银行带来无法预知的安全风险,一旦发生问题,客户信息将会遭到大面积侵犯和流失;IBM主机凭借其高扩展能力打破了原有的硬件瓶颈,实现了后台架构随着业务增长平滑扩展;此外,IBM对江苏农信的IT基础架构的长期投资分析显示,相对于目前使用的开放平台架构,System z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支出,提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