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与Intel:两强争霸两市场 用户获益
天极 发表于:12年04月06日 15:17 [转载] 天极网
【结果预测】ARM与Intel渗透彼此市场的结果
ARM的产品具有低功耗,但在软件系统开发却是其短板,基于ARM处理器的芯片组在处理数据密集型诸如数据库和ERP的应用,还比上X86;英特尔 的产品具高性能,但在功耗和售价方面却并不被看好,经济不景气,成本约制,未来企业IT管理者在部署IT基础设施时,考虑计算密度的同时,对功耗的需求也 不小,业界认可的低功耗代表ARM有可能提供比x86服务器芯片更节能的云计算处理能力。瑞银分析师乌切·奥而吉认为:“ARM有很好的架构,后劲很 足,Intel有卓越的制造能力,现在很难说这两家公司究竟谁能在竞争中胜出。”两者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在目前实践来看,ARM在服务器领域的实际试水较 频繁。
从2010年12月,ARM公司CEO沃伦·伊斯特表示公司将进军服务器市场,争取在2014年蚕食英特尔在该市场的份额开始到2011整 年,ARM已经拥有自身的服务器处理器产品“ARMv8”,同时,ARM在其下一代Cortex架构的A-15中添加对虚拟机和64位软件的支持;此外也 有部分公司开始试用基于ARM处理器的服务器。2011年年初,英伟达宣布他们正在生产搭载ARM芯片的桌面系统和服务器。2011年年底,英伟达宣布, 巴塞罗那有一套计算机系统是采用其Tegra 3芯片构建而成的,Tegra3是一颗4核ARM CPU,同时配有独立的图形处理器,提高科学和数学的计算速度。此外,惠普在 2011年年底发布了一款Calxeda芯片的服务器设计,该Calxeda芯片的核心是一个4核ARM处理器,功耗仅有1.5瓦。由此可见,在服务器领 域,ARM延伸其IP授权的运作模式,通过ARM生态圈积聚能量。然而,ARM的软件生态系统比较薄弱,适用的软件价格也昂贵,再加上ARM和X86不兼 容,据戴尔公司相关人员说,这将导致企业用户要维护两个分别的软件系统:一种是X86的体系架构,一种是ARM的维护成本也不便宜。
【图四:ARM Cortex-A15】
在Intel进军移动市场方面,尽管凌动处理器在市场上炒得火热,然而,英特尔的产品却迟迟没在移动市场真正实现应用。英特尔的法宝22纳米制程芯 片进军移动市场引来众人关注。2011年,英特尔宣布3D结构晶体首次问世,与32纳米平面晶体管相比,22纳米三栅极3D晶体管在低电压下的性能提高了 37%,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功耗减少50%,造价方面仅提高2%~3%,该技术产品将被用于未来小型手持设备中。“沿着纳米路线向前冲对英特尔突破移动市 场绝对有帮助,不过那仅仅是一部分,这类设备要达到高能效比还需要系统级的优化。”HIS无线通信业务首席分析师Francis Sideco表示。而Garner副总裁Dulaney则认为:“英特尔3D三栅极设计不足以进入移动市场,英特尔所面临的一项特殊考验就是通讯技术,而 英特尔从未在广域通讯里成功过。”英特尔的22纳米技术让世人惊叹,某权威科学杂志把这项技术色评为2011年度十大科学新闻。英特尔从不缺乏技术创新, 然而,在惊叹技术的同时,如何关照技术在移动领域的实际应用该是未来英特尔亟需部署的,也是英特尔能否成功进军移动领域关键。
【图五:英特尔22纳米3-D 三栅极晶体管】
不可忽视的一点,在双方互相渗透彼此市场的同时,双方也在力保自己称霸的市场彩旗飘飘。ARM注重移动芯片技术性能提升,英特尔则在微处理器的研发上大放异彩,并积极拓展Atom处理器的应用范围,计划于2012年将凌动服务器带入服务器领域。
此外,在商业模式上,ARM拥有生态圈,包括谷歌、微软等提供操作系统的公司;三星、诺基亚、HTC等移动设备公司;苹果、亚马逊、谷歌这些互联网 巨头和整合高手;有Netflix、Dropdox等各类互联网应用提供商;高通、德州仪器、英伟达等芯片巨头。而英特尔独自一手操作技术和产品。团队的 力量与个体聪明才智的博弈,面对囊括不同类别厂商的ARM阵营,英特尔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ARM与英特尔渗透彼此市场的步伐从2011年开始逐步加快,然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占据彼此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可能性依然很小。毕竟 ARM把控移动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Intel把控服务器领域的市场份额也高达90%。想在对方的地盘称霸,为时还太早。建议双方先调查摸清对方称霸 领域的方方面面,扩大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多向对方学习,有的放矢试水对方领域。
【用户影响】ARM与Intel竞争 获益是用户
ARM与Intel竞争,竞争过程涉及双方的战术,双方战术很大部分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面世。新产品的面世将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选择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竞争衍发的市场结果将是产品的多样化,继而拉动产品价格的下降,产品价格下降直接降低了用户的IT部署成本。
【结果预测】ARM与Intel渗透彼此市场的结果
ARM的产品具有低功耗,但在软件系统开发却是其短板,基于ARM处理器的芯片组在处理数据密集型诸如数据库和ERP的应用,还比上X86;英特尔 的产品具高性能,但在功耗和售价方面却并不被看好,经济不景气,成本约制,未来企业IT管理者在部署IT基础设施时,考虑计算密度的同时,对功耗的需求也 不小,业界认可的低功耗代表ARM有可能提供比x86服务器芯片更节能的云计算处理能力。瑞银分析师乌切·奥而吉认为:“ARM有很好的架构,后劲很 足,Intel有卓越的制造能力,现在很难说这两家公司究竟谁能在竞争中胜出。”两者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在目前实践来看,ARM在服务器领域的实际试水较 频繁。
从2010年12月,ARM公司CEO沃伦·伊斯特表示公司将进军服务器市场,争取在2014年蚕食英特尔在该市场的份额开始到2011整 年,ARM已经拥有自身的服务器处理器产品“ARMv8”,同时,ARM在其下一代Cortex架构的A-15中添加对虚拟机和64位软件的支持;此外也 有部分公司开始试用基于ARM处理器的服务器。2011年年初,英伟达宣布他们正在生产搭载ARM芯片的桌面系统和服务器。2011年年底,英伟达宣布, 巴塞罗那有一套计算机系统是采用其Tegra 3芯片构建而成的,Tegra3是一颗4核ARM CPU,同时配有独立的图形处理器,提高科学和数学的计算速度。此外,惠普在 2011年年底发布了一款Calxeda芯片的服务器设计,该Calxeda芯片的核心是一个4核ARM处理器,功耗仅有1.5瓦。由此可见,在服务器领 域,ARM延伸其IP授权的运作模式,通过ARM生态圈积聚能量。然而,ARM的软件生态系统比较薄弱,适用的软件价格也昂贵,再加上ARM和X86不兼 容,据戴尔公司相关人员说,这将导致企业用户要维护两个分别的软件系统:一种是X86的体系架构,一种是ARM的维护成本也不便宜。
【图四:ARM Cortex-A15】
在Intel进军移动市场方面,尽管凌动处理器在市场上炒得火热,然而,英特尔的产品却迟迟没在移动市场真正实现应用。英特尔的法宝22纳米制程芯 片进军移动市场引来众人关注。2011年,英特尔宣布3D结构晶体首次问世,与32纳米平面晶体管相比,22纳米三栅极3D晶体管在低电压下的性能提高了 37%,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功耗减少50%,造价方面仅提高2%~3%,该技术产品将被用于未来小型手持设备中。“沿着纳米路线向前冲对英特尔突破移动市 场绝对有帮助,不过那仅仅是一部分,这类设备要达到高能效比还需要系统级的优化。”HIS无线通信业务首席分析师Francis Sideco表示。而Garner副总裁Dulaney则认为:“英特尔3D三栅极设计不足以进入移动市场,英特尔所面临的一项特殊考验就是通讯技术,而 英特尔从未在广域通讯里成功过。”英特尔的22纳米技术让世人惊叹,某权威科学杂志把这项技术色评为2011年度十大科学新闻。英特尔从不缺乏技术创新, 然而,在惊叹技术的同时,如何关照技术在移动领域的实际应用该是未来英特尔亟需部署的,也是英特尔能否成功进军移动领域关键。
【图五:英特尔22纳米3-D 三栅极晶体管】
不可忽视的一点,在双方互相渗透彼此市场的同时,双方也在力保自己称霸的市场彩旗飘飘。ARM注重移动芯片技术性能提升,英特尔则在微处理器的研发上大放异彩,并积极拓展Atom处理器的应用范围,计划于2012年将凌动服务器带入服务器领域。
此外,在商业模式上,ARM拥有生态圈,包括谷歌、微软等提供操作系统的公司;三星、诺基亚、HTC等移动设备公司;苹果、亚马逊、谷歌这些互联网 巨头和整合高手;有Netflix、Dropdox等各类互联网应用提供商;高通、德州仪器、英伟达等芯片巨头。而英特尔独自一手操作技术和产品。团队的 力量与个体聪明才智的博弈,面对囊括不同类别厂商的ARM阵营,英特尔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ARM与英特尔渗透彼此市场的步伐从2011年开始逐步加快,然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双方占据彼此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可能性依然很小。毕竟 ARM把控移动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Intel把控服务器领域的市场份额也高达90%。想在对方的地盘称霸,为时还太早。建议双方先调查摸清对方称霸 领域的方方面面,扩大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多向对方学习,有的放矢试水对方领域。
【用户影响】ARM与Intel竞争 获益是用户
ARM与Intel竞争,竞争过程涉及双方的战术,双方战术很大部分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面世。新产品的面世将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选择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竞争衍发的市场结果将是产品的多样化,继而拉动产品价格的下降,产品价格下降直接降低了用户的IT部署成本。